|
□ 毛开云
对小孩说“妈妈不要你了”,问小孩“爱爸爸还是爱妈妈”,逗小孩喝酒……对于所谓“中国式逗小孩”,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有媒体通过电子问卷在网络上做了一个随机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周围有小孩被大人灌过酒。 (5月23日《广州日报》)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旅游”,而今又来一个“中国式逗小孩”。笔者认为,这件事应该一分为二、辩证看待。 爱逗小孩者,大多具有爱心,而且多为亲近之人。但逗小孩不要过度,过度了就不是逗,不是爱,不是喜欢,而是伤害和摧残了。如果造成悲剧,那更是得不偿失。 广西日前发生了一起悲剧,二伯在逗侄子小思(化名)时,给年仅2岁的小思灌了一两自酿米酒,导致小思呕吐、抽搐、脸色发黑,醒来后变得痴痴呆呆,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医生表示,小思变痴呆是因酒精中毒导致继发性脑损伤。无独有偶,在四川攀枝花,一位父亲王某带着2岁的儿子小林(化名)到朋友家赴宴,用餐过程中,王某的3名朋友逗小林喝酒,结果小林真的喝下2两白酒,之后昏睡不醒,最终因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无效身亡。 发生这样的悲剧令人痛心,这固然有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缺失的原因,但更是“中国式逗小孩”惹的祸,不少人据此认为“中国式逗小孩”是陋习。不管是不是陋习,逗小孩必须要讲方式方法,必须要有个限度。 日常生活中,国人逗小孩玩是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一些大人甚至会逗孩子做一些不合适的事情,比如怂恿孩子说脏话以取乐;在城市,一些大人常用一些刺激性言语逗小孩,比如说“你妈妈不回来了”。这样逗小孩的后果,是污染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不能区别善恶是非,因缺乏安全感继而出现行为偏差,或攻击别人,或伤害自己。 但“中国式逗小孩”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只要方式方法运用得当,把握好了度,会增进彼此感情,利于孩子成长;相反,一味“乱逗”,就可能会“逗”出问题,轻则伤害孩子自尊心,重则对孩子形成独立人格、健康心理造成影响,更有甚者会“逗掉”孩子的生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和遗憾。 如何正确逗小孩,笔者认为要注意三点:第一,要以给孩子快乐,让孩子家长满意为第一准则;第二,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三,学会尊重孩子,让孩子在逗趣中学到知识,健康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