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潍坊新闻·社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你好 潍坊
 
标题导航
《清明上河图》烙在三合板上
众好人帮忙,林林治疗费还没凑齐
2015年05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上河图》烙在三合板上
  刘凤伟(前)和他的《清明上河图》。



昌乐瓜农刘凤伟已完成二十多幅烙画作品,梦想办个展览

  昌乐县宝城街道刘家庄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瓜,47岁的村民刘凤伟也是。然而除了种瓜,他还有一门绝活——木板烙画。刘凤伟20年来共完成烙画20余幅,幅幅经典,最近他又完成了长10米的烙画《清明上河图》,甚是壮观。

六年烙完一幅画
  5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刘凤伟家,一进门就看到了客厅里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分布在4块统一规格的三合板上,共计10米长。烙画完整地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每一个细节,大到房屋凉亭,小到树叶水波,栩栩如生,足见作者之用心。
  刘凤伟说,他2009年开始着手准备烙《清明上河图》,烙一幅画相当于同时画了两幅一样的画。“所谓烙画,就是用烙铁等工具在木板上熨烫出烙痕,用一个个烙痕组成一幅画。”刘凤伟说,烙画的第一步是用笔在木板上画好图案,然后用烙铁一点一点烙上去。所以他必须先把《清明上河图》原图描摹到三合板上,然后再用烙铁烙出来。由于还要忙地里的活,他只能利用农闲或晚上的时间烙画。
  就这样,断断续续,《清明上河图》用了6年时间才烙完,这是他迄今为止制作历时最长、画幅最大的一件作品。

从小喜欢画画,磨制电烙铁当画笔
  刘凤伟只有初中文化,和瓜打了半辈子交道,却能烙出这么精细的画,人们都很吃惊。他的哥哥刘凤祎说:“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小时候经常拿着小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还买了很多美术书籍自学。”记者看到,刘凤伟的书橱里全是各种绘画书。
  大约20年前,刘凤伟在一个画展上,遇到了一个展览烙画的画家,从此对烙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向那位画家请教一番后,回家就开始自己琢磨烙画。一开始他没有工具,就找个废弃木板,用铅笔描好后,生起炉子,把细铁棍烧红烙画。但这种方法温度不好掌控,一不小心木板就烫焦了,画也毁了。“烙画的颜色主要靠笔的温度来调控,浅色的部分温度低一点,深色部分温度高一点,把握不好温度很容易就焦了。”刘凤伟说。
  后来,刘凤伟在看别人焊接时发现了一种能调控温度的电烙铁,这种电烙铁有粗有细,插上电就能调节到自己需要的温度,拿来当画笔正好。从那以后,刘凤伟画桌上的“笔”就成了各种各样的电烙铁。记者看到,这些电烙铁都有“笔尖”,有的尖锐,有的较钝,都是他买来后自己磨的。
  20年来,在零零散散的时间里,刘凤伟共完成了20多幅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裱起来挂在了客厅里,有的包好后放在了书房里。

  感激妻子支持
  记者了解到,刘凤伟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家四口的收入全来源于地里的瓜,他没有办法把全部精力放在烙画上。“我很感激我的妻子,村里很多人不理解我烙画,认为我不好好种地挣钱,光知道烙些没用的画,不但不挣钱还往里搭钱。但我妻子从来没抱怨过,一直尽心尽力照顾好家里和地里,支持我烙画,给了我很多鼓励。”刘凤伟说。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就这么一个烙画的爱好,我觉得挺好的。他只要有时间就窝在书房里画画、烙画,有时候一直弄到半夜两三点才睡,要不就早上很早起来画,我很担心他身体受不了。”面对丈夫对烙画的痴迷,刘凤伟的妻子张春华很支持,只是担心他的身体。
  记者了解到,之前刘凤伟家包着10亩多瓜地,可年前他生了一次病,现在身体还没恢复好,就退了部分地,只留了7亩多。平时忙完了地里的活,刘凤伟就回家休息,也不再一头扎进书房了。“现在烙着一幅很小的荷花图,从过年开始,现在还没弄完呢,等身体休养好了再接着烙。”刘凤伟说。
  木板烙画并不像普通绘画那样便于携带,刘凤伟家住农村交通也不便利,所以他的作品很少展出。他希望今后能有机会给自己办一个展览。
  文/图 本报记者 孙永莲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