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新闻·综合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你好 潍坊
 
标题导航
潍坊开启了我的心智
黄晓明baby领证将于10月办婚礼
杨子首度承认与黄圣依有孩子
2015年05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近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王林旭
潍坊开启了我的心智



  32年前,他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质朴与执着,开始了对艺术的艰辛探索之旅。32年后,他满载众多荣誉与令人称奇的经典作品和对家乡人的款款深情重回故里。他说:“无论我走到哪里,家乡都永远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画里。”他就是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5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慧中北里王林旭的画室,倾听了这位艺术大家对家乡的赤子深情。

曾在潍坊老车站日夜写生
  5月的北京是一个绿树葱郁的城市,碧蓝的天空下是色彩斑斓的花草树木,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慧中北里王林旭的画室,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王林旭擅长画竹,他笔下的竹子或摇曳生姿,或粗壮遒劲。王林旭又擅长超象艺术作品的创作,从这些作品仿佛能看到宇宙的混沌、大地的厚重和云雾的苍茫。
  “对我来说,潍坊也是我的家乡。”见到潍坊的记者,王林旭感慨道。1959年6月,王林旭出生在山东平度一个普通农家,由于平度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曾属于昌潍地区,所以“自己是潍坊人”这个认知自小便在王林旭脑中根深蒂固。王林旭从小便在绘画上有独特的天赋,六七岁时已是村里小有名气的画童。上大学之前,王林旭从没受过任何正规的绘画教育,所画内容皆取材于日常所见所闻所感。村里颓废的土胚房子,村周围小小的池塘,以及家门前那棵年代久远的大槐树,都在王林旭的笔端变得鲜活起来。
  为了绘画,王林旭背起行囊,如饥似渴地四处写生。王林旭告诉记者,他曾经孤身前往原先的老潍坊车站写生,一画便是一天一夜。“那个时候平度没有车站,于是我便只身一人前往潍坊老车站,如痴如醉地写生,画完了再自己回家。”王林旭说,就是靠着这股劲头,他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
  1979年,王林旭考入潍坊教育学院。在那里,王林旭的绘画天赋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多年后,回想起家乡的那段岁月,王林旭感慨万千:“我是平度人,我也是潍坊的儿子,我最爱农民和脚下的那片土地。这里的一切,给了我自由的情怀和敏锐的感受力,打下我日后艺术创新的根基。”

用生态美学唤起社会认知
  王林旭最初是以写意墨竹闻名的。他笔下的竹子或生机勃勃,或秀丽多姿。但是在艺术圈里,王林旭以“超象”画派创始人的身份更加引起世人关注。
  在王林旭的画室里,记者还看到了多幅以海啸、地震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为题材的画作。作为“超象”画派创始人,王林旭始终将大自然作为“超象”绘画的创作主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面临的气候、环境和生态困境为全世界所关注。自小在大自然的照拂下成长起来的王林旭,把大自然定为自己的艺术阐述对象。
  “我觉得,生态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王林旭对记者说。多年来,王林旭把精力放在了“生态美学”上,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出当今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从而引起世界人民的关注和进步。“我是一个画家,我希望能通过艺术,将生态的重要性传递给全世界。”王林旭说。
  2011年,联合国总部大会楼东厅翻修工程向全世界画家征集画作,王林旭的作品从15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作品中被遴选出来,他历时4年创作了《互动的世界》和《共同的家园》两幅大型超象艺术作品,两幅画作不仅从艺术层面表现出一种关注自然生态、呼唤环境保护的理念和境界,在政治层面上表现出对国家间包容、理解、和平、公正和协作精神的倡导,很好地诠释了联合国所倡导的保护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人文精神。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见王林旭时表示,这两幅作品给联合国大楼增添了艺术美感,同时折射出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想将经验和人脉带回潍坊
  采访中,王林旭连连感叹自己“齐鲁情未了”,在王林旭的眼中,潍坊也是他的家乡。王林旭说,至今他仍然记得学校附近的黄烟,记得自己最爱的煎饼味道。“潍坊对我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那里我开启了心智,让我的整个人生轨迹变得不同。”王林旭说。
  杨家埠的民俗艺术和青州的农民画艺术,是王林旭的心头之爱。作为国家民族画院院长和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长,王林旭喜欢农民画中那种“画天画地画自己”、“土要土到底,洋要洋上天”的恣意洒脱,也让他对潍坊的艺术更加留恋。
  今年四月份,王林旭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第五届中国画节。对于中国画节,王林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国画节目前已经是全国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书画盛会,以后还将会是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盛会。”王林旭对中国画节的未来抱有很大的期待。
  如今,王林旭想回到潍坊“休息,加加油”,将自己积累的经验与人脉带回潍坊,奉献给家乡的人们。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