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办案人员对追回的部分文物进行封存。 |
|

|
|
历时9个月涉7省份10余城市,追回1168件墓中文物
今年上半年,在公安部指挥协调下,经文物保护部门全力协作,以辽宁省朝阳市公安局为主组成的专案组艰苦侦办,历时9个月,终于侦破这起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75人,摧毁盗墓、倒卖文物犯罪团伙10个,追缴文物1168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5件(套)。无论是抓捕人数还是追缴文物数量,都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数量之最,堪称“共和国涉文物第一大案”。 循线追踪 犯罪网络浮出水面 2014年开始,在辽宁省朝阳市,距今已五千多年的牛河梁遗址保护区外围区域出现了探挖痕迹。不久,保护区内的6号、12号遗址地点也发现几个探坑。此外,建平县的辽代古墓葬被盗掘……越来越疯狂的盗掘,使得众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积石冢群文物本体和原历史风貌遭到严重损毁,对红山文化遗址破坏极大。 “这些探坑的出现绝非偶然,背后可能有重大案情!”发现情况的辽宁省朝阳市公安局组成专案组,开始侦查。 经过近一个月调查走访,专案组发现了一个活动于朝阳及周边省市的盗掘古墓团伙的踪迹。侦查显示:这个团伙分工明确,有的团伙成员使用专业工具和专用通讯设备进行踩点、盗掘,有的则游走于地下文物市场兜售文物,与其他团伙彼此勾连。 经过反复研判,专案组决定“放长线钓大鱼”,对这个团伙进行了严密布控。从仲夏走到深秋,从深秋查到初冬,专案组将以姚某某、冯某等为首的多个盗掘团伙、80余名涉案人员逐一纳入视线,掌握了他们盗掘红山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倒卖文物的作案网络及相关证据。 公安部高度重视,将此案件立为部督案件。经过进一步缜密侦查,一个庞大的作案网络轮廓更加清晰——10个团伙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活动呈专业化、链条化,盗墓、转运、收藏、倒卖一条龙,涉及7省份10多个地市。 擒贼擒王 收网行动全面告捷 2014年12月7日凌晨5时,案件第一次收网。 一场迅疾的抓捕行动在辽宁、内蒙古、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7省份10市同步展开。此次落网的涉文物作案团伙多达9个,团伙之间关系盘根错节,其中的核心人物就是1号团伙头目、在盗墓圈里人称“关外第一高手”的姚某某。 “姚某某在确定古墓葬、遗址位置方面经验丰富,可以脱离罗盘仪的辅助,直接根据山脉河流走势和日月星辰位置,对古墓葬、遗址进行大体的定位。”专案组民警介绍,在涉案团伙当中,姚某某有“祖师爷”的称号,许多其他盗掘古墓葬的骨干分子,都是姚某某的徒弟或者是姚某某团伙的成员。 “2号团伙成员王某就是姚某某的徒弟。在姚某某的指导下,王某等6人找到并盗掘了位于辽宁省建平县一处红山文化古墓,造成严重破坏。”专案组民警说。 擒贼先擒王,抓捕姚某某是收网行动的关键。2014年12月7日凌晨,办案民警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一宾馆将刚刚入睡的姚某某摁在床上。在姚某某枕边的包里,还躺着姚某某每次踩点必备的放大镜。 与此同时,其他9支抓捕行动队同步展开抓捕行动,在6小时内抓获犯罪嫌疑人78人,主要嫌疑人全部到案。 近日,第二次抓捕行动展开,以犯罪嫌疑人程某为首的29人落网。 完璧归赵 追缴文物1168件 “由于涉文物犯罪的特殊性,我们在抓捕行动后立即进行追缴工作。”专案组民警告诉记者。如果不能在控制嫌疑人的第一时间搜查赃物,文物很可能被犯罪嫌疑人转移甚至倒卖出境。 据介绍,在成功抓捕1号团伙成员刘某时,专案组民警随即对刘某的家进行地毯式搜查。按照侦查掌握的情报,刘某家中应该藏匿有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勾云形玉佩,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刘某本人也拒不承认有勾云形玉佩的存在。 为保万无一失,办案民警再一次对刘某家中每一个角落进行了仔细搜查。耐心终有回报,民警在给炕供热的炕洞里找到一个黑色塑料袋缠成的小包。小包里面是报纸包成的纸包,打开纸包,里面正躺着那件勾云形玉佩,还有一堆马蹄形玉箍。 枯井中、马桶水箱里、墙壁的暗格内……除了炕洞,其他抓捕组民警在一系列隐秘的地方找寻到一件件珍贵文物。截至目前,朝阳市公安机关已成功追缴文物1168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5件(套)。 “该案有两个特点。”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辽宁管理处处长张桂莲介绍,一是公安部门在收缴文物后,会带着犯罪嫌疑人指认现场,因此出土地点很明确;二是文物组合关系清晰,对于考古鉴定有重要意义。 “这次追缴的文物中,以红山时期的玉器、陶器,辽代的陶瓷器及金元时期的铁器、金银器最为珍贵。这些文物代表了该时期生产工艺的水平、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张桂莲说。 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