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B05版:人文潍坊:潍上四贤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奔跑吧 考生
 
标题导航
穷经博学,宋书升得雅号“小康成”
2015年06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穷经博学,宋书升得雅号“小康成”
  尚志书院。(资料图片)
  《周易要义》。(资料图片)
  宋书升手书扇面。(资料图片)
  宋书升



  宋书升一生好学善著,尤擅经学,有“小康成”之称。他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放弃仕途,归里潜心著述。其间,曾掌教于济南尚志书院,声望颇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光绪帝曾召见他,赏五品卿衔。他博学强记,遍读经史百家,尤精推步之学。他撰述甚多,著作有《周易要义》《春秋长历》《读春秋随笔》等几十种。
五十岁考中进士,为著述以学废仕
  宋书升(1842—1915),字晋之、贞阶,号旭斋,清末民初经学家,潍县(今潍城区)城里人。宋书升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聪慧过人。
  宋书升出生时,父亲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抚育成人。宋书升年轻时勤学不辍,时刻抱着一颗“学而优则仕”的功名之心。他皓首穷经,终于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时年已50岁。按理说,他应珍惜这个机会,步入仕途。但他心里却有一桩未了的事情,那就是他此前已经开始撰写且尚未完稿的《周易要义》,他恐因仕废学,便辞职返回潍县,“殚心经术”,继续专心著述《周易要义》。
  在撰写《周易要义》时,宋书升辛勤探求,上溯夏商周三代,中萃汉宋,下及明清,博采毛惠、张焦诸家之说,鉴别筛选,取精存实,将他研读《周易》的见解诉诸于字里行间,形成了独特的宋氏观点。
  他认为,从天文、术数角度对《周易》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开拓未知领域。为了掌握、运用有关天文、术数方面的知识,他前往宁海(今牟平)向学者李任叔学习,并将所学的天算之学传授给邑人后生郭恩敷(后成为潍县教育家)。宋书升完成《周易要义》书稿之时,已近古稀之年,女婿高淑性出资为他刻印该书,然而刻版尚未竣工,他便抱憾辞世。该遗作于1988年6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宋书升还系统地运用中、西天文历算,对中国存世最早记述天象和物候的月令式著作《夏小正》进行了注释,著成《夏小正释义》。《夏小正》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是将天文、气象、物候和农事结合叙述的农事历书,以夏历一年十二个月为序,多以两字、三字句叙事,如“颁冰”“采识”“祈麦实”等;四字句不多,如“有鸣仓庚”“浮游有殷”等,五字句以上更少,如“丹鸟羞白鸟”“雀入于海为蛤”。由于《夏小正》叙事太简,且多歧义,阅读难度甚大,但宋书升不避艰难,认真钻研,并汲取前人研究精髓,对《夏小正》予以释义,为后人阅读该书铺就了更加通畅的渠道。
  宋书升穷经博学,著述宏富,时人将他与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字康成)相比,送他“小康成”雅号。其著作除《周易要义》《夏小正释义》外,还有《春秋长历》《读春秋随笔》《续春秋三界考》《禹贡说义》《考经大旨》《古韵微》《校订三元甲子编年》《诗略说》《山左金石约录》《旭斋文钞》《灯商随笔》《尚书要义》《孟氏易考》《礼记大旨》《尔雅拾雅小尔雅广韵校》《二十四史正伪》《孝经释义》《初篁书庐文稿》等。
藏书丰富善本多,悉数由女婿继承
  宋书升藏书丰富,多善本,皆收藏于潍县家中“初篁书庐”“旭斋”内。
  山东藏书家李文藻的藏书散出后,他曾购得多种善本。宋书升无子,他去世后,所遗藏书及著述稿悉数归于其婿高淑性。高淑性卒后,他的子孙将宋书升藏书及遗作全部售卖给济南大布司街敬古斋,后由中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金石考古学家、文献学家王献唐先生以高价购得,存入山东省立图书馆。
  2011年9月完成的《山东文献集成》(一至四辑)收录了一代通儒宋书升的著述,有《周易要义》十卷、《尚书考》一卷及《尚书要义》七卷、《孝经释义》一卷、《宋晋之遗稿》不分卷、《初篁书庐文稿》不分卷(以上为山东省博物馆藏稿本),《旭斋文钞》一卷(山东省博物馆藏民国潍县和记印刷局排印《潍县文献丛刊》本),《夏小正释义》二卷(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民国29年庚辰吴县王氏学礼斋钞本),《尚书要义》存六卷(存卷九、卷十二、卷十三、卷十五、卷十六,卷九后附卷一,通计六卷,山东大学图书馆藏稿本)。
到济南讲学修志,皇帝召见并赐五品卿衔
  宋书升弃仕归里期间,曾应邀掌教济南尚志书院(俗称“尚志堂”)。尚志书院如今已重新修缮,自2013年2月始向游人开放,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内东北部李清照纪念馆的南侧(此处原是旧时尚志书院的一个院落)。现在,书院内有宋书升及匡源、张曜、丁宝桢、任道镕、马国翰、张昭潜、张士保、法伟堂、尹彭寿等历史名人的简介,他们都曾为这所颇负盛名的书院作过巨大贡献。
  宋书升还参加了清宣统《山东通志》的修纂工作。据史料记载:参与修纂这部通志的人士共有139位,其中有19位进士,33位举人,修志队伍不仅庞大,且多饱学之士,可谓名家云集,孙葆田、法伟堂、陈荣昌、罗正钧、张学华、宋书升等著名学者皆参与其中。宋书升是19位进士之一。
  宋书升到山东通志局参与修志,是由孙葆田推荐而聘请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孙葆田二度总纂《山东通志》,为了纂成一部比明嘉靖、清康熙、清雍正三部《山东通志》质量更高的上乘通志,他四处“延揽通才以司笔削”。孙葆田对宋书升的学识和为人十分了解,早在孙氏寓居潍县城时,便与宋书升交往密切,彼此在学术研究方面多有切磋。这次修纂《山东通志》,宋书升理所当然地成为应邀修志者之一。也正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宋书升荣幸地受到了光绪帝召见,并领受皇帝所赐五品卿衔。
拒为袁世凯修史,古稀之年藏行踪
  1899年至1901年间,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就对博学多识的宋书升非常仰慕。
  当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于1912年12月颁布了非常详尽的《国史馆官制》,规定国使馆以“纂辑民国史、历代通史,并储藏关于史之一切材料”为主要职责。
  1914年,为修纂中华民国历史而建立的国史馆举行开馆典礼。袁世凯借此欲修国史,于是想起了宋书升,遂派遣长子袁克定先后两次赴山东,以重金聘请宋书生为其修纂国史。
  但宋书生乃性情中人,性格耿直,胸怀气节,深明大义,是一个爱憎分明的学人雅士,他对袁世凯的篡权行为十分厌恶,认为给袁某修纂国史玷污自己的心灵、辱没自己的名声,当即拒绝,坚辞不出。
  当时,为了躲避修纂民国史这档闹心的差事,已逾古稀之年的宋书升不得不匿藏行踪,先是以病为由坚辞不出,继而躲避在亲戚家中,后来又在章丘其女婿高淑性家中匿居。
  在章丘寓居期间,或许是愤慨时局,抑或是对这种不自由的匿藏生活感到厌倦,宋书升郁闷至极,闭门不出,“日夜饮苦蘖”,并把所著《论语义证》《春秋分类考》《周礼明堂考》《二十四史正伪》及古文诗词10余种文稿全部焚毁,不久病发而终,于民国四年(1915年)卒于章丘其女婿家中。
平生瓣香一诗人,与友酬唱十笏园
  作为学者的宋书升,同时又是一位诗人,据《清史稿》记载,他“易、书、诗均有撰述”。但其大多数诗作,在晚年时被他烧毁于章丘,流传并不多,实为憾事。徐世昌所编《晚晴簃诗汇》卷178中收录了宋书升诗作16首,多为写景咏物之作,如《营陵道中遇雨》《游大明湖》《春日山村》《长山道中》《石华洞》等;有酬赠抒怀之作,如《寄刘笑亭孝廉》等;有离情别绪之作,如《懊恼曲》等;有讽刺官僚迷信之作,如《祷雨行》等。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铜雀台瓦砚歌》《过郑康成故里》两首怀古、品评历史及人物之作,前者以铜雀台为基点,触目生情,感物抒怀,述及东汉末年战乱,无限忧思落于笔端;后者对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字康成)的学术成就予以追述,并对后世之人相关学术思想给予评判,全诗无不凝聚着宋书升心仪先哲康成之思,“生平有向往,瓣香心自知”,正是诗人心有所属的表白,无怪乎时人赞他为“小康成”。
  宋书升喜欢与诗友相聚酬唱,十笏园主人丁善宝经常邀请他与孙葆田、柯劭忞、徐坊、张昭潜、高鸿裁、刘抡升、王绩熙等人在景色宜人的十笏园中吟咏诗词。光绪间,宋书升与刘焘南、丁良翰等人成立诗社“兰社”,宋书升曾作《兰社序》记载此事。
  民国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潍上四贤咏》中的《宋京卿》诗曰:
  “和光非徇俗,穷经成白首。金线垂柳下,一编长在手。啸傲倚南窗,低昂看北斗。著书不问世,名山藏二酉。”
  徐世昌同宋书升交往不多,据史料记载,“与宋晋之太史书升往还”之事,时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始夏余,徐世昌于济南族弟徐世光家中小住期间。
◎相关链接
宋书升诗作
  《铜雀台瓦砚歌》
汉火未熄妖星芒,铜雀一现朱雀藏。高台巍峨连漳起,邺下媚狐肆披猖。凤柱对蹲双结绮,虹桥倒挂若回廊。年月回环书蝌蚪,琉璃金碧覆鸳鸯。汉家兵戈既鼎沸,横槊归来乐未央。大儿弹棋幼傅粉,一门父子盛文章。惆怅东风慕娇女,朝露慨慷对杜康。阿房歌弦秦公子,阳台云雨楚君王。分香卖履留遗嘱,儿女之情抑何长。建安去此二千载,太息阿瞒骨已霜。一世之雄今安在,独留瓦片艳文房。
  《过郑康成故里》
  嬴秦烧群籍,发难在臣斯。六经日芜秽,《正义》何由治。大哉康成公,独蕴高世姿。穷经窃奥窔,学道抉藩篱。律吕研迁志,算术察《周髀》。杂考申韩法,旁罗纤纬辞。譬如大河流,百变属冯夷。清浊并相纳,不必分派支。譬如洪炉铸,群材付工倕。金铁齐入治,不必权毫釐。考稽既已久,蔚为大经师。诗笺毛氏故,书证安国遗。易立爻辰例,传可废疾医。三礼尤卓卓,旧典精研稽。老妪数家珍,了了无所迷。汉儒称后劲,有功在宣尼。后学谭性命,反兴菲薄思。大善且不录,吹毛以求疵。遂使昧礼朝,黜祀逞其私。岂知泰岳高,不以划而卑。宋人开理学,汉人为之基。离象安得意,求兔端赖蹄。饮水不思报,昧本当骇疑。更有龊龊者,学语方小儿。掇拾前人说,百端相排诋。有曰男子御,何必五日期。有曰郊天鼓,安得麒麟皮。更仆虽终数,哓哓无已时。骅骝驽骀笑,大鹏鸟鸠讥。弃鼎宝康瓠,庸庸安足嗤。我朝群儒荟,起而修明之。煌煌东州学,炳若中天曦。余居里相近,先哲常心仪。驱车过东道,搔首访遗祠。自恨生也晚,遗编手徒披。训诂勤钻仰,未得见津涯。生平有向往,瓣香心自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