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人文潍坊:潍上四贤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奔跑吧 考生
 
标题导航
辞官当学者,柯劭忞成经史大家
2015年06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辞官当学者,柯劭忞成经史大家



  柯劭忞(1850—1933),字凤孙、凤笙,号蓼园,山东胶州人。12岁客居潍县(今潍城区),后定居北京,著名学者,历史学家。从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开始,柯劭忞的官职几度变动,被清廷委以重任。他忠心耿耿,八国联军侵华时,他曾跟随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奔赴西安;而在德国侵占山东胶州湾之时,他又组织朝廷官员联名上书力求捍卫领土主权。民国初,他隐居不仕。历史的转折与时代的巨变促成了他由朝廷高官变为纯粹的学者。也使他在经史、词章、历算、金石等诸多学术领域取得了斐然可观的成就。
书香世家父母皆为名贤 为避战乱随父迁居潍县
  柯劭忞祖籍浙江,是元代著名学者、画家柯九思后裔。明末的柯夏卿,曾任福王、唐王时兵部尚书。明亡后,他为避难迁至山东胶州。柯夏卿之弟柯忠卿,随后迁居胶州沧口镇即墨河附近。柯劭忞的祖父柯培元即为忠卿之后,是清道光年间一位学者、诗人、抗英名将。柯劭忞父亲柯蘅,是有成就的学者,酷爱史学,又长于诗论,《汉书七表校补》是其传世之作。母亲李长霞,是山东掖县(今烟台市莱州市)著名学者李少白的女儿,是清末北方文坛颇有声望的学者、诗人,著有《锜斋诗集》,享有“诗古文词,冠绝一世”之美誉。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避清兵与捻军战乱,年仅11岁的柯劭忞随父母迁居潍县,择居程符山(浮烟山)下、小于河畔的孙家村。程符山位于孙家村西南,孙家村又是孝廉姜国霖(1694—1776)故里(一说姜家村),这里被潍人视为圣地,“桑梓名贤仰云一,山川草木接程符”,柯劭忞曾撰写的这副楹联,透视出柯家择居孙家村的两个主要缘由:一是仰慕名贤姜国霖(字云一),二是接受文化名山程符山的人文熏染。柯家为了方便孩子们读书与学术交流,随后又在潍县城内北门大街路东购置一处房宅居住。
七岁时作诗被文人传颂 沉迷典籍得趣号“书呆”
  缘于家学渊源,柯劭忞自幼受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童年就彰显出不同凡响的才华,七岁时写下“燕子不来春已晚,空庭落尽紫丁香”,意境优美的诗句被乡里文人学子所传颂。他在成年之后,也经常写诗酬唱,但他视诗为末艺小道,所作之诗从不留底稿,大量诗作已散佚。柯劭忞的诗作幸由其连襟廉泉(1868—1931)搜集整理,他亲自为柯氏编选并刊刻了《蓼园诗钞》《蓼园诗续钞》两部诗集,收录了柯氏500余首诗歌作品。柯劭忞的诗,曾被称誉为“一时巨手”,国学大师王国维评论其诗曰:“今世之诗,当推柯凤老。”
  柯劭忞在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据史料记载,他沉酣典籍,“用志不纷,乃凝之于神”,读书时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被其父柯蘅称为“书呆”。柯劭忞“书呆”一名是这么来的:有一次,他靠近炉火全神贯注读书,当衣袖不慎被炉火点燃时,竟然毫无觉察,其父柯蘅闻到从书房里散出的烟味后才发现此事,心里对儿子用心读书非常高兴,当即欢喜地高呼:“书呆!”
  柯劭忞16岁时入县学为生员。19世纪60年代末,柯劭忞到济南尚志书院读书,从学于声名卓著的国学大儒匡源。清同治九年(1870年),柯劭忞中举人,之后十余年间曾数次参加会试未果,其间柯劭忞先后受聘于晋、粤、辽东等地的书院,担任这些书院主讲一职。光绪十二年(1886年),他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组织官员联名上书,为捍卫领土主权力主抗德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德国侵占山东胶州湾。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柯劭忞,立即组织联系山东籍在朝官员李经野、于宗潼、陈恒庆等17人,联名上奏折,反对割地议和,提出力战抗德主张。上奏却未被朝廷采纳,柯劭忞的救国主张终究未能阻止丧权辱国的《胶澳租借条约》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签订。从此,胶澳沦为德国的殖民地。柯劭忞虽痛心疾首,却也无能为力,但他仍时刻关注着事态发展。
  1898年5月,中德双方开始勘界,胶澳租地划界再生纠葛,由原来的百里增至六七百里,从即墨、胶州扩展到平度、高密、诸城等州县。当柯劭忞得知此事后,遂联络胶州、平度、诸城籍等在朝官员以《翰林院编修柯劭忞等具呈请代奏文》再次上书:“自咸丰、同治以来,凡办理中外勘界事务者,往往展近为远,报多为少,致我国家抚有之疆土,无辜之黎民,意为勘界委员无端而拱手让人,蹙国殃民莫此为甚。”“勘界道员,难保无此等情弊,应请饬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迅速查明究办……”但此次上书仍未能及时解决问题。在德国的强势压迫下,边界勘址草草收场。1898年秋,德国又与清政府相继签订了《胶澳潮平合同》《胶澳边界合同》等,中德在所谓的“边界”设立了界石。实际上,整个山东已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德占胶澳之后,青岛爱国义士宫中栶为抗议所居之地被划入“德国租借地”而于1904年春自缢身亡。柯劭忞得知此事,伤怀不已,亲自撰写了“汉家纵有中行说,齐国宁无鲁仲连”之挽联表示哀悼。其大意是说,历史上纵然有中行说之流的民族败类,但更多的是像鲁仲连这样的正义之士。(中行说,西汉文帝时人,原为宫廷太监,后因被汉廷强行派遣陪送公主到匈奴和亲而对汉王朝怀恨在心,转而投靠匈奴,成为单于的重要谋臣。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一生不做官,曾游历到赵国,适逢秦国围赵之邯郸,鲁仲连坚持正义,力主抗秦,反对投降。)
朝代更迭动荡,由高官变为学者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柯劭忞随慈禧太后、光绪帝奔赴西安。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柯劭忞出任湖南学政。回京后,历任国子监司业、贵胄学堂总教习和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等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柯劭忞受命赴日本考察学务,回国后出任贵州提学使。两年后调回京城,任学部右参议、左丞;宣统二年(1910年),出任资政院议员,同年京师大学堂分科教学后任职经科监督、署总监督。宣统三年(1911年),任山东宣慰使兼督办山东团练大臣。不久被调回京城任典礼院学士,赐紫禁城骑马。
  民国初,柯劭忞为废帝溥仪侍讲。他曾当选为民国参政院参政、约法会议议员,但他以前清遗老自居,隐居不仕,均未就职。20世纪20年代,日本与北洋军阀政府在北平设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柯劭忞因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被推选为委员长。民国期间,柯劭忞倾心治学,主要是集中精力撰写《春秋谷梁传注》、编修《新元史》和总纂《清史稿》,成为一代著名学者。
  从清末到民国,历史的转折与时代的巨变促成了柯劭忞身份的改换,他由朝廷高官变为纯粹的学者。也正缘于此,使他在经史、词章、历算、金石等诸多学术领域取得了斐然可观的成就,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在经史领域的贡献最为光彩夺目,堪称学术界一颗璀璨星辰。
独自编著历史巨著《新元史》
  柯劭忞在经学与史学方面成就显赫,著作等身,是一代经学、史学大家。
  在经学方面,柯劭忞早在翰林院任编修时,就曾为其岳父吴汝纶订正《尚书故》四册。柯劭忞对《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之一的《谷梁传》进行了深入研究。1927年,其研究成果十五卷《春秋谷梁传注》刊印问世,成为后人研究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当时及后世学术界对该书极为推崇,皆认为与西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东汉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并驾齐驱。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他曾为编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搜集整理经学方面的古籍,并著录了部分书目。此外,他还著有《尔雅注》《说经札记》《十三经考证》等经学著作。
  柯劭忞在史学方面的贡献,以编纂巨著《新元史》和总纂《清史稿》而为史学界高度称誉。
  在清代之前的二十四史中,明初宋濂等人编撰的《元史》史实错讹较多。从《元史》刊印后至清末,特别是有清一代,史学界对该书多有撰述补正者,邵远平、钱大昕、魏源、洪钧、屠寄、汪辉祖、沈曾植、李文田、高宝铨等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元朝历史予以著述补遗,但仍然不够完整。对此,柯劭忞立志要对元朝历史进行重新研究,编修一部完善的《新元史》。光绪十二年(1886年)后,柯劭忞任翰林院编修期间,收集了大量有关元史的资料,为编修《新元史》作了准备。民国后,柯劭忞常闭门谢客,集中精力搜集有关中外元史资料,吸收明清时代元史研究的若干成果,综合参考了《元史》《元朝秘史》《元史类编》《元史新编》《元史译文证补》等诸多史料,从《永乐大典》、金石文字、野史、秘籍中广征博引,殚精竭虑编修《新元史》。1920年,《新元史》初稿完成。翌年,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诠采宏富,体大思精”明令列入正史,《新元史》成为官方认可的史书。1922年,《新元史》刊行出版,中国的“二十四史”至此成了“二十五史”。柯劭忞独自编著的历史巨著《新元史》,是他一生中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全书共257卷,包括本纪26卷、表7卷、志70卷、列传154卷,凡150余万字。它的问世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此书集明、清500多年学者研究元史之大成,对宋濂等人所著《元史》匡谬补缺,既纠正了其中的错讹,又补充了许多新内容。该书使柯劭忞声名远播,学术界赞其“学识赅搏,精力绝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还因《新元史》一书授予柯劭忞文学博士学位。《新元史》刊印后,柯劭忞还将编修《新元史》时所存的考证、引据、出处等手稿编为《新元史考证》,计58卷。
耗十四年心血总纂《清史稿》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袁世凯开设清史馆,循例组织学者编修前朝历史。任命赵尔巽为馆长,聘柯劭忞、缪荃孙等为总纂,另有清朝遗老100多人参与,开始编纂清史。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14年。
  1927年9月赵尔巽辞世,柯劭忞代理清史馆馆长职务,负责总阅全稿。前清遗老们因担心时局多变,遂以《清史稿》(实为《清史》的未定稿)于1928年刊印。全书536卷,其中本纪25卷,志142卷,表53卷,列传316卷。该书所记始于天命元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初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下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覆灭,共296年历史,其中的内容虽存有谬误,但为后人研究清史提供了较系统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参考价值。编纂《清史稿》的14年间,柯劭忞以总纂职位自始至终参与编修,他以编纂这部史书作为纪念前清的平台,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十多年的心血,除尽总纂职责外,他还亲自执笔撰写了《清史稿》中的《天文志》《时历志》《儒林传》《文苑传》《畴人传》等。
  曾在清史馆参与编修《清史稿》的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历史学家朱师辙(1879—1969)关于柯劭忞总纂《清史稿》、编撰《新元史》有如下评说:“以清史馆之人才论,学术文章,自以柯凤老为第一,渠既重箸元史,则史之体例夙所深研,且年望亦足以副之。”由此可见,担当《清史稿》总纂、著述《新元史》非柯劭忞莫属。
  民国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潍上四贤咏》中的《柯学士》诗曰:冷宦老京华,家室清如水。高挹百家言,独成一代史。余事擅医筮,清谈发名理。世变未可论,东望念桑梓。柯氏与徐世昌是同年进士,又有姻亲关系(柯劭忞长孙娶徐世昌长孙女为妻)。徐世昌与柯氏多酬唱和诗之作,徐世昌《水竹邨人诗集》《海西草堂集》等诸多诗集大都由柯劭忞编选并作序写跋。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