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讯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景图。
郑大一附院的医生为病人实施手术。 |
|

|
|
被称为“全球最大医院”,有人评论业绩背后是高昂的医药费 近日,拥有7000张床位,被媒体称为“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郑大一附院),因公布2014年营收情况而引来各界高度关注,甚至诸多非议。这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在2014年实现营收75.21亿元,而外界有评论说,在这一喜人数字的背后是患者付出的高昂医药费。
编制床位7000张 公开资料显示,郑大一附院从2008年的营收6.8亿元,迅速增至2013年的60亿元,2014年又飙升至75.21亿元。总营收位居河南省医疗行业第一。数据证明,6年时间,郑大一附院一直在飞速发展。 2014年,该院门诊量为426万人次,住院人数31万人次。手术人数突破19.6万台次。其中肝脏移植手术100多例,肾脏移植突破230例。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该院门诊量最高时,一天达21600多人次,年平均每天在16000多人次。“郑大一附院可以说是医院里的‘巨无霸’。”该人士表示,2008年之前,郑大一附院床位不足2000张,而现在编制床位7000张,比原来的全国第一名——四川华西医院多了3000张,“称得上是全国第一”。 郑大一附院医务处处长苟建军表示,河南是人口大省,群众的就医需求给医疗资源带来的压力一直较大,但河南的医疗水平一直落后。虽然近几年有所改善,但省内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医院仍然不多。 “现在全省重症患者基本上都到郑大一附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就医。”郑州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张维博告诉记者,条件改善了,就直接截流了大部分往“北、上、广”等地求医的患者。“河南具有较强实力的医院太少,也是造成我们患者集中的原因之一。”苟建军分析说。
2012年建成国内最大病房大楼 郑大一附院为什么能吸引来那么多的患者? 追根溯源,始于2008年时任该院副院长阚全程的“转正”。彼时,郑大一附院在河南省内位居第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阚全程任院长后雄心勃勃,提出了要将医院做大做强的目标。这一做法,在当时被有些人认为有些“激进”。 为了实现“弯道超车”,郑大一附院上下也是“蛮拼”的。 “我们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718人。虽然规定每周五天半工作制,但各个科室基本上很少享受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天加班到晚上11点都是家常便饭。”苟建军坦言。 “2012年是郑大一附院的重大转折点。”苟建军介绍,当年6月,建成了至今都是国内最大、非常先进的智能化综合性病房大楼。 此外,郑大一附院还致力于打造一流的“人才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教授入职郑大一附院,这是河南医界引进的首位全职院士。目前该院正高级职称、博士团队10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23人,占河南全省1500名博士学位医生的一半。 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统计评价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前30家医院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业务评比中,郑大一附院患者死亡率为0.14%,远低于基准值的0.37%。
据透露变相鼓励科室多收病人 郑大一附院的高速发展也引来了坊间的一些争议,某网站更是称其为“全世界最大的乡镇卫生院”。“就科研来说,与国内大医院相比,确实还有一定差距。”苟建军处长也坦言。 前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还向记者透露,每个科室通过多收治病人、增加病床而多获得的收益,将以奖金的形式按比例返还给科室的医生,这等于变相鼓励科室多收病人。“救死扶伤,是医生职责,医院没有拒绝病人看病的权利。”面对医院的各种争议,苟建军如是表示。 解放军郑州153医院博士后、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郭效东建言,要解决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政策引导十分重要。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患者,“分级诊疗”的概念都需要强化。 河南省卫计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说,该省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相对薄弱,三级医院高速膨胀,形成了对卫生资源、患者和医疗费用的三大虹吸效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业务萎缩,医疗费用增长较快,形成了“资金向下走、病人向上流”的局面,加剧了城乡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困境。 本报综合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