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你好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奔跑吧 考生
 
标题导航
有一种红色叫潍坊 有一种热情在期待
2015年06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一种红色叫潍坊 有一种热情在期待



  喜庆、热闹、祥和,那是典型的中国红,红色是中华民族色,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甚至是精神皈依。潍坊也不例外,红火火的风筝,红腾腾的年画,让潍坊的红色跟中国红一样,热情如火魅力四射。
  地处山东的枢纽,坐拥齐鲁的中心,以红色为底色的潍坊,随着风筝会的全球飘逸,随着年画的四海飞红,随着各类红利的不断兑现,正在用她的热情打动着住在这座城市和到过这里的人们。66岁的张效东是位风筝老艺人,他说,潍坊的根便是红色的,那股天生的红色劲儿让这座城充满了热情和激情,但相比于济南的湖光山色、青岛的红瓦绿树,潍坊的那抹红色还需要更深的晕染。
风筝红 让朋友圈更壮大
  每年四月份,风筝艺人张效东位于寒亭区杨家埠的工作室里总是忙碌不已,琳琅满目的风筝塞满了工作室的角角落落。他要在风筝会之前为各个委托的单位、企业扎制好赛场上要用的风筝。
  66岁的张效东8岁便开始学扎风筝,那时每到清明节,他会亲手扎一只漂亮的风筝和小伙伴们去田野上放飞。和张效东一样,潍坊人爱放风筝,在阳光明媚的春夏之际,人们手牵引线,随风奔跑。晨曦清风徐来,花甲老人手中的风筝唤醒了这座城;夜幕灯光缭绕,广场上绚丽的夜光风筝陪伴人们进入梦乡。
  1984年,潍坊举办首届国际风筝会,不少企业、单位纷纷找到了这个喜欢扎风筝的人,张效东当时从未想到那一年会是潍坊风筝在世界范围内“疯狂扩张”的开始。
  风筝会让张效东在潍坊见到了会放风筝的外国人,也带着张效东走出了国门。随着张效东频频在风筝会上取得佳绩,名气也越来越大,被不少国家邀请。早在1995年,张效东便带着风筝艺术走进了毛里求斯、新加坡等国家,为他们讲述潍坊风筝的故事,展现潍坊风筝的魅力。
  有句歌词这样说:“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潍坊以其独有的热情和魅力让自己的朋友圈越来越壮大。1986年,潍坊与日本日向市缔结为第一对友好城市,十年后便有了如今的潍坊日向友好学校。29年来,潍坊已先后与14个国家的25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和友好合作城市关系……如今,潍坊的朋友散布于世界每一个角落。
年画红 过年怎能少了它
  和风筝会一起走过30多年,张效东将传统的风筝艺术纳入了声、光、电的制作,让风筝也进入了科技化的行列,但是和风筝始终不能分家的便是潍坊所独有的杨家埠年画。一张张浓缩着民间风味和乡土气息的年画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承载着潍坊人最质朴的情怀,让这座到处洋溢着热情和激情的城市多了几分沉淀和优雅。杨家埠年画也成为张效东风筝设计中最常见的元素。
  张效东感叹,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人文生活、风俗习惯和审美情怀的见证。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家埠如今年可生产年画2100多万张,销售到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潍坊的一张响亮名片。
  “一笔笔绘出春秋冬夏,一刀刀刻下酸甜苦辣,一层层映上五彩的梦……”电视剧《大掌门》中的这首歌让张效东深有感触,一句简简单单的歌词在向观众展现木版年画制作过程的同时,也诠释了杨家埠木版年画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印记。杨家埠古老的院落,深深的庭院,夕阳中的杨家埠温厚而静谧,眼神随着墙面上斑驳移动,一条穿越时空的弧线诉说着最初古街上的繁荣和气派。现在的繁荣场景不比以往,虽然产量可观,但是从业的人却少之又少。
  每年过年,张效东总要在家里挂上一张红彤彤的年画,他说过年,如果少了年画,就少了太多的潍坊味儿,而有了年画,就成了一个红火年。他说,风筝的精彩离不开年画的装饰,年画的盛世少不了风筝的陪伴,而潍坊这座红色的城,容纳着一切。
创业红 有梦就要勇敢追
  张效东带出的徒弟已经二三百人,他们如当年的张效东一样,在这座城市为风筝忙碌着,有的人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将潍坊的风筝源源不断地送往世界各地。王永训是张效东颇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从风筝入手开始创业,如今拥有着潍坊最大的风筝公司。
  有人说,爱上潍坊,是因为这座城秋水伊人的慢生活,没有太多的压力,很安逸。其实不然,王永训从一个小小的扎制工人变身为“风筝大王”,便足以说明这个城市是激情似火的。
  和王永训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小平房创业的场景不同,如今鸢都一座座高耸的创业孵化中心的大楼上,总有一些人挑灯夜战,为了梦想不断拼搏。潍坊学院的方大鹏大四便有了自己的公司,一年内便拿下了国家专利;在北京读完大学的韩磊也被这座城的激情所动容,从京返潍当起了老板,并进京为总理诉说这座城中的故事……他们和王永训一样,跌倒过,徘徊过,犹豫过,但是他们激情依旧。
  一份份不同于那个年代的“红包”,为创业者提供强大保障,他们不用再为经费而踌躇,不用再为贷款而烦恼,只需为那份梦想奋力拼搏。如今创业“红包”还在加码,新增的1亿元创业资金在诉说着更多的情怀。潍坊银行也开始发挥地方银行的特点和优势,董事长亲自挂帅的“创业贷款工作领导小组”成就了潍坊金融业与激情创业的美好姻缘。为了激发创业者的热情,潍坊银行还举办了“潍坊市青年创业大赛”和“潍坊市创业大赛”,从中遴选有发展前景、就业带动明显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截至目前潍坊银行已经累计发放贷款100亿元,累计带动就业10万余人次,为无数个勇于创业的“王永训们”提供更大的舞台。
潍坊红 还需更上一层楼
  几十年生活在这座城,这座红色的城,对“张效东们”来说是根。虽然近些年来潍坊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是与梦想中的红色相比,潍坊的这抹红现在不温不火,缺乏着更为耀眼的艳丽。
  仔细想想,除了风筝,潍坊能在全国甚至世界扬名的还有什么?比起国际范,她怎能与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相媲美;比起创业激情,她又怎能比得过南方商业大都市的火热……
  红色是热情的象征,红色的潍坊是热情的,但是热情的程度是不同的。每天奔波于大都市的人们渴望有一天能过上一种安逸的生活,那是高度的热情过后一种高品质生活享受。而潍坊这座城,还未曾达到热情的高度,却享受起了安逸。当大家都在徐徐而行时,你怎能奢望这座城市快速奔跑。
  潍坊风筝会规模越来越大,友好城市越来越多,红彤彤的年画产量也还不错,创业的脚步越来越响。但是不得不承认,并不是人人都会在创业的道路上成功,友好城市的交流还局限在领导层的相互走访,盛会几十年还是那一两个唱得响亮,而年画只有那有限的一群人还在坚守……
  不断追求卓越的红色之城是不是该想想,前进途中,该如何让自己的颜色更为艳丽,演绎独一无二让众人点赞的潍坊红。
    本报记者 李早花 李楠
市民情书
十三年的幸福
□尤金 (乌克兰 潍坊学院外教)
  十三年前,来到这座城,遇见了我的妻子,迎来了两个漂亮的女儿。潍坊,是我的第二故乡。
  真正的故乡是乌克兰,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偶尔回到那里时,思绪却总是飞回潍坊:想念那宽阔的东风街,想念那夜灯下的轻歌曼舞,甚至有些想念早晨上班时那偶尔拥堵的交通……
  作为一名大家口中的“外国人”,我喜欢潍坊人的热情、坦率、直爽,这里的人总是那么喜欢帮助人,在申请绿卡和社保时,工作人员的热情和耐心让本来漂泊的心暖暖的。
  十三年,我亲眼见证了潍坊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士。在潍坊生活,可以同时享受乡村生活的健康、放松、安全和城市生活的活力、气派、繁荣。购物中心、学校和医院分布在家的周围;公交车、公共自行车、出租车让生活非常便利……不知道人们究竟每天做出了多少努力,把潍坊从一个发展并不充分的城市变为一个非常有国际化味道的都市。
  此外,作为一名老师,我不得不惊叹于潍坊的教育发展。在我的记忆中,除了外国语学校,很难在10年前的潍坊看见一所国际化水平的学校,而现在已经有了许多国际学校和幼儿园。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座中国城市来定居,我肯定会选择潍坊,安逸的生活,美丽的风景,还有最善良的人民。我爱潍坊,并将继续幸福地生活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