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B07版:我熟悉的三位作家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奔跑吧 考生
 
标题导航
陈炳熙:才情并茂堪称文化名片
2015年06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炳熙:才情并茂堪称文化名片
  陈炳熙(左)与钱谷融先生的合影。 陈元冲供图 陈静静翻拍
  陈炳熙旧照。 陈元冲供图 陈静静翻拍



  2014年11月5日,我应邀参加了由民间组织潍坊中国国学会主办的陈炳熙教授诞辰80周年座谈会,认真听取了文化界各位朋友有备而来的发言,我也忍不住做了即席发言,就我所了解的陈炳熙先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陈炳熙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潍坊文化做出突出贡献,不愧为潍坊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亦可称之为潍坊的“文化大家”。他不论在教书育人方面,或者在文学创作(小说、诗歌、散文)方面,在文学研究方面,再如在书法、绘画方面,在戏曲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短诗空灵,书画作品十分出众
  陈炳熙先生是1982年7月调入昌潍师专中文系任教的。我早他5年入校。之前我知道,他在1948年14岁时即考取了潍坊文工团,在歌剧《三世仇》中扮演过主角虎子。17岁时即在《戏曲报》上发表了长达3000字的戏剧评论《对〈三世仇〉的意见》,对上海京剧院陶雄改编的京剧《三世仇》的失误和败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1954年,他以同等学历的身份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大学毕业,他没有选择在大城市就职,而是自愿回到故乡,先后在昌潍师范、潍坊一中、潍坊三中任教达20余年。他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海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了60余首诗歌,其中短诗《串山》、《山村女货郎》,长诗《一条小河绿油油》等都写得清新、空灵、隽永,受到了不少青年读者的喜爱。
  我还知道,在十年“文革”中,他曾受到过恶意中伤与迫害,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甚至在其父病危弥留之际都不得归家与父亲相见。他被批斗、游街、审讯,但始终没说过一句违心的话,没揭发过一件不实之事,更没有对朋友落井下石,那铮铮傲骨,令人佩服。
  我也听说过,他在三中时不让他教课,被下放到标牌厂当工人。下班后不能写文章,他就在家里画动物画,他画的这些画,1979年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科普美展,获一等奖,并到北京美术馆展出。后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动物画集》,国画大师郭味蕖惊叹他为“画界之奇才”。
  我还听别人言及,陈炳熙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远继唐宋之颜真卿、米芾,近取何绍基、于右任、郭沫若,以行草见长。当年“潍坊工艺美术服务部”的榜书题名,除“潍坊”外是郭沫若的字,“潍坊”两字是由陈炳熙配写的,谁看了都感到他的字与郭沫若的字浑然一体,珠联璧合,如出一人之手。而今的《潍坊广播电视报》仍沿用陈炳熙的题签。更令人赞赏的潍坊一大景观奎文阁上的一副楹联:“宗阙艳阳风光永驻,重楼皓月景色常新”,撰稿和书写均为陈炳熙,这是对陈炳熙永久性的纪念。
  他对《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他与刘督宽合作发表于1982年《文学评论·丛刊》上的《论贾政形象的时代意义》,主张从小说文字本身研究评论小说中的人物,这一观点很为学术界赏识。
笔耕不辍,小说多为上乘之作
  从1982年到2007年,是陈炳熙生命中的最后25年,也是他最辉煌灿烂的25年。尽管他于1996年离休,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写作与研究。他的两部散文作品《陈寿荣传》和《裴星川竹枝词话》,以及学术成果《聊斋境界》,都是在离休后出版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是他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先后写出了90余篇短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小城,风气初开》,这些作品均已在《收获》、《当代》、《十月》等著名刊物上发表。只有长篇小说《绿裙》因写的“文革”题材被封杀。作家从已发表的90余篇小说中选取了83篇编成三个集子,这就是1989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流动演员》,1996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雍和宫的雪》和1997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市场街的夜》。著名文学评论家丁尔纲说:“小说是陈炳熙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此言确矣!他的小说一开始就出手不凡。其处女作《夜歌》写出后寄给《当代》,当即受到主编之一孟伟哉的赏识,不但采用了这篇作品,还两次给陈炳熙来信嘱咐他写出新的作品仍然寄给《当代》。后来,他又受到《十月》、《收获》等大型刊物的嘉勉与支持,这使他一鼓作气,写出90余篇小说,而且大都为上乘之作。
  这三部小说的序言作者都是现代文学研究大家。当时已年逾80岁的田仲济先生在《流动演员》序中说:“使我始料不及的是,我的视力甚坏,本来计划只看一部分,或者二分之一左右就可以了,想不到竟被吸引着,一篇一篇地看下去,直到看完,犹有未足。文字并不绚丽,是怎样美么?若说美的话是自然美,不是艳抹浓妆似的人工美,是朴素、流畅、自然,所谓‘行云流水’,大概就是如此了。不见刀斧痕迹,不见匠心所在,好像是自然形成的,也像一对老友多年相逢,遇见后促膝谈心,别长话多,娓娓而谈,那又用着什么修饰和雕琢呢?这就是他自然真实、情真意诚的原因,也是它引人入胜的原因。”这真是无以复加的夫子之道,令人不得不信服。
彰显性情,陈炳熙作品圈内赢得无数好评
  陈炳熙在华师大的老师钱谷融先生曾因倡导“文学即人学”被批判了近20年而始终未屈服,钱谷融先生为《雍和宫的雪》所写的序言曾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他在序中说:“我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那就是炳熙在我的心灵上、感情上所占的地位和分量之重,使我感到我的序文要能与之相称,实在很不容易。”“他是一个真诚的人,朴实的人,他是用他的心灵,用他的整个生命在写作,他的作品处处流淌着真性情,跃动着他心脏跳动的内在节奏,因而使人感到亲切、醇厚。”
  前两位都是长辈,第三位作序的丁尔纲先生可算是同辈了。丁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为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988年他承担了一项重大的社会科学课题,由他主编一部大型的《山东当代作家论》。之前他不认识陈炳熙先生,也没读过他的作品。书印出后,有人向他推荐了陈炳熙,他读过之后振奋激动,为自己不认识这位文学圣手而抱愧;也为《山东当代作家论》未编入陈炳熙而遗憾。为弥补这种不足,他阅读了陈炳熙的全部小说,写出了长达15000字的《陈炳熙论》,首先在《青岛大学学报》发表。这篇论文深得陈炳熙的喜爱。他说:“尔纲先生算是一位知我者,在评论我的文章中,此篇堪称深得我心。”因而执意把这篇论文作为《市场街的夜》的代序放在书前。丁尔纲先生写道:“如果说悲剧色彩与感伤情调是陈炳熙小说审美表现的特色之一,那么,诗情画意,就是其另一重要特色,两者合一,构成了审美表现的两翼。在这里,蕴含着引人注目的美的创造。”
  代序中还强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炳熙小说的结尾艺术,他特别希望借助结尾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审美效果。因此他每一篇小说都有一个精彩的结尾,或精辟剔透,或余韵绵绵,或诗意盎然,或哲思深沉,或出人意料,或戛然而止。”这种被丁尔纲先生称之为的“陈炳熙结尾”,实在是美不胜收。

百读不厌,小说散文耐人寻味
  陈炳熙的小说,每期都送我看,读后我都觉得好,却常常一时说不出好在哪里。我一直把他的三本小说置于床头柜上,晚上一时难以入眠就找出来读上一篇,百看不厌。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人思索,陈炳熙的小说虽然大都发表在著名刊物上,却像汪曾祺一样,从来没发过头条。主要因为他很少写那些所谓“重大题材”,写得大都是凡人凡事。而就艺术性而言,却大部分都是上乘之作。
  这期间,除了小说之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与杂文,共计60余篇。其中刊于《人民日报》副刊头条的《莫把檀楠当柴烧》以及《顾名不能思义》、《达夫先生两故居》等都引来了不少好评。提到陈炳熙先生的散文著作,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山东文艺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陈寿荣传》和《裴星川竹枝词话》。他曾说:“在曾经出过不少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我们故乡,我觉得特别有才气而其作品又特别为我所爱好的,在本世纪(指二十世纪)中便只有裴星川和陈寿荣两位。裴星川先生是诗人,陈寿荣先生则是诗书画印的全才。”《陈寿荣传》是一本“可以说具有小说、评传、随笔共有的洒脱风格”的“传记文学”作品,而《裴星川竹枝词话》则是对裴星川先生的“堪称本世纪初潍城生活风俗画卷”的巨制《潍县春节即事百咏》的全面而系统的考订与演绎。
忍受批判,挺过“清污”决不违心
  在整体形势比较好的上世纪80年代,也曾出现过不和谐的音符,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就是一例。
  当时,省委宣传部在全省定了七篇重点批判文章,昌潍师专就占了三篇:刘全复的《历史唯物主义大纲》、王学坚的《马克思异化理论新论三题》,再就是陈炳熙的小说《小三姑娘》。当时昌潍师专确实是所谓“精神污染”的重灾区,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形势相当紧张。好在党委提出只能背靠背批判,不准面对面斗争。刘全复和王学坚的论文观点意识超前,具有探索精神。陈炳熙的《小三姑娘》明明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欺凌与蹂躏,却硬被说成甘愿受鬼子的污辱。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判,陈炳熙只表示,愿意听取大家的意见,却未做一句违心的检查。好在由于受到上层的反对,“清污”只搞了28天而草草收场,没有酿成大祸。
出书论著,作品毫无乏味之感
  1987年秋天我和陈炳熙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交谈中我得知田仲济先生曾动员陈炳熙写一点学术研究文章,我也顺便谈了我的意见,问他是否可以把小说创作暂时放一放,写点理论文章。对我这一番话,他微笑着点头说:“让我考虑考虑。”实际上他早已胸有成竹,他多年来对古典短篇小说的研究终于派上了用场。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发表了12篇关于古典短篇小说研究的长篇论文,最后结集为《古典短篇小说艺术新探》,于1991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部论著的序言由华东师范大学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郭豫适先生撰写。他在开篇处即指出:“《古典短篇小说艺术新探》的问世,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方面是一个新的收获,值得大家高兴。”这部著作多方面地探索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艺术特点和艺术经验,把理论和鉴赏结合起来是陈炳熙的创造,读起来让人感觉相当舒服,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乏味。
  正是凭着这本功底扎实的论著,陈炳熙于1993年晋升为教授。我虽然也在这一年被评为教授,但与陈炳熙先生比起来却深感汗颜。正是依据这些年取得的成就,陈炳熙1993年被潍坊市定位“拔尖人才”并荣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曾宪梓教学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