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我熟悉的三位作家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奔跑吧 考生
 
标题导航
未出文集终生成憾
2015年06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出文集终生成憾
  陈炳熙书法作品。 陈元冲供图 陈静静翻拍



  晚年之后,陈炳熙再次萌发了写诗的兴趣,而且专攻格律诗,几年下来大约共写了300多首,公开发表的也达110首。他在戏曲研究上也颇有建树。曾写有大量的戏曲评论,如《〈打渔杀家〉正名》、《从〈鸳鸯剑〉到〈尤三姐〉》等都是很有见地的论述。他的成就确实是全方位的,在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开展新文化建设的今天,陈炳熙,这张风采独具的文化名片不应被丢弃。
探究聊斋,视角精辟而新颖独到
  《聊斋境界》乃陈炳熙先生离休以后于2003年出版的最后一部学术专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古典短篇小说艺术新探》的姊妹篇。
  最初,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著名油画家萧沛苍,非常欣赏陈炳熙先生的动物画,于1994年出版了《动物画谱与画法研究》,他亲自担任责任编辑,并撰文评论说:“陈炳熙先生,中文教授,以文学为业。但对动物的喜爱和处事的执着、痴迷的韧劲,使他在动物图谱的绘制上颇有建树。他曾感叹理想的动物画谱并不多见,殊不知他努力地实践,已为动物画谱绘制补此缺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正因为这次出书的交往,两人成为朋友。当萧沛苍得知陈炳熙先生正在撰写有关《聊斋志异》的系列论文时,当即拍板,决定跨界出版陈炳熙先生的文学研究著作。这就是萧沛苍任责任编辑,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聊斋境界》,实在可以称之为一段艺坛趣闻。
  我认为萧沛苍先生是有眼光的,在我看来《聊斋境界》是一部难得的学术著作,其学术价值远在他的《古典短篇小说艺术新探》之上,只是目前还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这部作品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评价了《聊斋志异》的深邃思想和审美表现,论述精辟、新颖、独到。很少见到有人以这种方式评价聊斋。陈炳熙先生在书的自序中说:“谁都知道《聊斋志异》是一部悲愤之作,是反映作者一生的悲愤之思的,它的优秀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与唐代小说及清代文言小说的对比中,这一点可以确信。”
强忍病痛,坚持创作和理论研究
  1997年退休之际,为给自己留下点印记,我计划出一本《述怀诗草》,我心中无底,就拿去请陈炳熙先生审阅,他以蝇头小楷逐篇予以修订,最后还为这本诗集撰写了前言。我看后真不知说什么好,这恐怕就是他对人的友情吧!
  晚年,他再次萌发了写诗的兴趣,专攻格律诗,几年下来大约写了300多首,公开发表的达110首。《诗刊》编辑部很看中他的诗作,曾在2005年《诗刊》第一期“本期聚焦”栏目一气刊发了八首绝句,并配有诗人照片及创作心得一文。   
  陈炳熙先生在戏曲研究上也颇有建树。20世纪50年代初就曾参与过戏曲改革,对戏曲脚本多有涉猎与钻研,也接触过许多戏曲名角。他特别喜爱京剧,对梅派艺术情有独钟,对荀派艺术也很专注。
  有一年,梅兰芳先生的嫡传弟子杜近芳先生来潍献艺,陈炳熙在招待会上被安排与杜近芳先生同席。杜先生作为梅派传人,无疑要谈到梅派京剧。陈炳熙对杜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道来,对梅派艺术的流变与神韵如数家珍,令杜先生大为惊愕。接着陈炳熙又在杜近芳先生的盛情邀请下,演唱了一段梅派唱段,那字正腔圆,委婉细润的梅派韵味,令杜近芳先生感叹不已,唱毕,她带头起立鼓掌。她想不到,在潍坊这个小地方,竟然觅得了久违的知己。
  陈炳熙先生取得的成就确实是全方位的,在潍坊是无人能及的。但有谁知道他的这些成就是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文革”的煎熬刚刚结束,他就患上了银屑病,虽经多方求医却始终不见好转,而且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但他仍坚持小说创作,坚持写诗,坚持文学理论研究,忍受着巨大的苦痛,把美和欢笑献给他所挚爱的人们。
将文出书成集 是他一生所愿
  陈炳熙先生生前有两件大事始终萦绕在心间未能如愿。一是房子问题,一是文集出版。
  2003年,潍坊学院拟在学院对面建新宿舍区,大部分教职工都登记要房,陈炳熙却没要。他说:“我的亲戚朋友大都在城区西部居住,我搬过去就离他们越来越远了;再者,我没有钱!”对前一个理由我还想再劝他几句,对后一个理由我却无话可说,只能在心中表示遗憾。谁知,大部分人陆续搬到新宿舍区,原昌潍师专东院居住环境越来越差,他后悔了。
  关于出文集的问题,陈炳熙一直挂在心上。2006年秋,陈炳熙先生感到身体不适,被医院确诊为白血病,这无疑为晴天霹雳。历经磨难的陈炳熙先生对死亡已无所畏惧,但他难以割舍的出文集的心愿还未实现,他和家人多么希望这是一次误诊。于是一家人赶赴省城,进行了又一次检查,谁知结果与原来的诊断完全一致。这天晚上陈炳熙先生与老伴都难以入眠,暗自悲泣。陈炳熙一生清白为人,老实工作,不吸烟,不喝酒,无不良嗜好,但积蓄无多。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把一生所写的文字编成文集,给家人亲朋留下个念想。
  自此以后,陈炳熙先生一面积极治疗,一面偷空伏案,整理文稿,把近二百万字的文稿一一审读一遍,然后进行系统编纂。对正常人来说也是一种不轻的负担,何况对一个需要定期进行化疗的白血病患者。他的毅力确实惊人!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劳作,2007年杏花绽放的时节,五卷本《陈炳熙文集》基本编定。山东文艺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刘焕鲁先生曾是陈炳熙先生第一本小说集《流动演员》的责任编辑,他积极将文集推荐给了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很快答复可以出版。但根据规定需要缴纳一定的定金,陈炳熙先生一一应诺。
  2007年7月中旬,我去探望陈炳熙先生,他特意告诉我:“最近到省城医院复查,血液的各项指标都大致正常,这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喜讯。”谁知没过多久,他突然感到不适,入院后病情出现大的反复,医院马上抢救,但不久就出现昏迷。我和于培杰、陆万胜两次到医院探望,看到他那痛苦挣扎的情景,心中十分难受。最后,陈炳熙先生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就永远地离开了他所挚爱的世界,文集出版也由此而搁浅。
  陈炳熙先生于2007年7月25日仙逝,27日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仪式庄严肃穆,却不十分隆重。他的面容安详,像是静静地睡去。我暗自思忖,他自强不息地奋斗了一生,总该好好休息了。当时我拟了一副挽联,代表张克云、于培杰、陆万胜和我,由张克云书写,悬挂于灵堂正面陈炳熙先生的肖像两侧:家学渊源,翰墨流芳,书画诗文冠齐鲁;世出名门,风骨犹存,高山景行启后尘。
  陈炳熙先生离开我们8个年头了,留下了无限丰富的宝贵遗产,他的天资、风骨、才情也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但是我们真正地认识到他的永恒的价值了吗?尤其是在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开展新文化建设的今天,陈炳熙,这张风采独具的文化名片更不应被丢弃!
  本期图片由许临星提供(署名除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