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高考试题及答案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奔跑吧 考生

第03版
奔跑吧 考生
 
标题导航
高考山东卷试题评析(三)
2015年06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山东卷试题评析(三)



地理
  2015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理念。
  注重考查基础知识
  在立意上,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试题呈现形式上,体现了以图表为主的学科特色。
  试题坚持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正确导向,侧重对考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内容均属于学科主干知识且知识点覆盖面广。选择题组考查了人口迁移、城市化、城市交通问题等核心知识。综合题考查了等高线图的判读、地形特征、气候类型等核心知识。
  试题考查的内容以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为主,如试题中人口迁移、城市化等。这些教材中的原理、规律是解答地理问题的基础,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依据。
取材广泛是亮点
  今年地理试题最大的亮点是取材广泛,信息来源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现实、热点问题和生活实际,挖掘问题中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体现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考生生活的联系。如第1~2题组关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第3~4题组关注北京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所带来的“钟摆”交通问题。
  2015年试题共有图表14幅,以图表为载体,通过典型的、多样的图表和文字材料,突出了对地理信息的获取、解读能力的考查,同时为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和广阔的思维空间。
  综合题将区域地理的内容作为分析地理问题的背景素材出现,基础化、图像化特色鲜明,设问角度新颖、巧妙、灵活。
历史
  2015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将能力测试和学科特点结合,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核心,在历史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考查“时空意识”
  时间和空间是在历史进程中对历史事物进行定位的两大维度,它们都表述了一种“序”的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考生具有时空意识,是正确认知和解读历史现象,建立历史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例如,第16题勾勒出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发展脉络,对要求考生作答的问题则以“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和“洋务学堂”这一社会空间概念加以定位,明确考生的思维方向。第19题中“1949——1978年”是一种时序的表达,“国内史学界”则是提示考生将问题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社会空间中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试题以时间和空间为维度进行情境和问题设置,有效建立起了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考生需将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考量,才能作出正确的解读。
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历史思维既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也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其本质是依据史料和其他历史信息具体地再现逝去的历史,属于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要求。2015年试题将历史学科特点和高考能力考查目标紧密结合,从三个方面实现了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考生对试题的作答即是一种历史认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体现在试卷上就是考生答案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更多表现为一种层次水平的区别,而不是简单的是非之分。因此,试题尽量避免以一个固定的、封闭的标准对考生进行评判。试题注意了问题设计和参考答案的开放性和层次性,以评价作为主要价值取向,强调对考生个性的关注。例如,第39题借鉴了PTA评分法(基本要素特征分析法)对考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政治
  2015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立足学科知识,突出价值立意和能力立意,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引导考生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国家前途和命运,对国家人才培养有着战略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意义。试题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特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价值立意,提高考生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试题选材均以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为主,使用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典型事例,引导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试题以多种素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价值观的意义、国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以学科知识为载体进行能力考查,引导考生分析论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突出时代性生活性
  试题在命题理念、整体结构、试题风格上保持稳定,试卷的模块结构、内容比例、阅读量、难度、题型、赋分等方面平稳继承,确保了试题的稳定性,使考生可以在相对熟悉的试题环境中以平稳的心态发挥水平。试题整体结构保持稳定。I卷共12道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继续保持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各3道选择题;II卷共3道主观题,共52分,继续沿用经济生活独立考查,政治与哲学组合考查、文化与哲学组合考查的方式。
  试题体现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突出时代性和生活性,既引导考生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又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考查以独特的视角切入,生动活泼、以小见大,考生可以充分调动时政知识储备,解决新问题。B22-24版稿件由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提供
     本报记者 王叶妮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