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纪元出生于潍县一个书香门第,虽是秀才出身,但却思想进步,在与本族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办起了潍县第一个女学:陈氏志成女学堂,陈纪元任校长。另外,他还参与了女子天足会的设立,号召女子不缠足。对于进步青年,他更是积极吸引他们参与任教,支持他们的抗日宣传活动。
家中办起女学堂 差点被家法伺候 陈纪元(1882—1962),名龙书,以字行。出生于潍县城里西门大街路北三条过道的书香门第。1905年经其姐夫王旭夫介绍,在潍县参加了同盟会。 陈纪元虽然是前清秀才,但非常厌恶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清末维新变法提倡男女平等的新思潮传播到潍县,早在清光绪末年,他就萌发了开办女学的设想,并与本族开明人士多次商讨。当时,他的堂婶母徐夫人(曾任清光绪广西巡抚徐延旭的妹妹)也有让女子上学读书的想法,并让女儿参与筹办学校。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纪元家的东过道里办起了潍县第一所女子小学,起名叫肇基女学堂。不久,改名为陈氏志成女学堂。校舍教室是民房,南院是徐夫人的外甥女捐的,北院是王旭夫捐的,拆了隔墙,两个院落连在一起就是学堂了。 当时,不少人认为女孩子上洋学不成体统。女学堂最初只有五六个学生。陈氏家族的族长认为陈纪元大逆不道,有伤风化,要开家庙门,在庙堂里打他的躺棍。好在其堂叔、开明人士陈光廷、陈达善与知县素有交往,将陈纪元办女校之事上达,得到知县的赞同。而后陈光廷等又向族长讲明了形势,从中调停,才算作罢。之后,到这里求学的女生也多了起来。 1921年,陈纪元又在东过道里开办了男校,起名为养正小学堂,1927年后,两校合一,陈氏志成女学堂改称志成小学,实行男女兼收。陈纪元担任校长。 号召女子不再缠足,推动男子剪辫子 1913年,潍县的开明士绅响应民国政府的号召,成立了“女子天足会”,主张幼女不再缠足,已经缠足的要放足,陈纪元是女子天足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女子天足会就设在陈氏志成女学堂,并制有银质会章,直径为4厘米、六角形花边、中间刻有“天足会”文字。早期陈氏志成女学堂的学生,胸前都佩戴着会章。据说,会章的模型曾保存在陈纪元后人的家中,后在“文革”中丢失。 在提倡女子天足的同时,陈纪元还积极推动男人剪辫子。男子后脑勺留一条辫子,是清朝子民的典型形象。清廷入关前,内地汉族男子,都是蓄发。清顺治二年(1645),摄政王多尔衮命礼部向全国发布“剃发令”,要求汉人剃去头上前半部头发,后半部依满人习俗削发留辫并废弃明朝衣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抗者处死。从此,人们头顶上拖着“q”形辫子,持续了200多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要求国民剪去后脑勺的辫子。陈纪元在校内外积极宣传并与男教师们带头响应,受到了地方当局的支持,临时政府的剪辫令,在老百姓中一唱百和,曾有民谣传开:“快剪发,快剪发,强似留着猪尾巴。” 县公安局为执行剪辫子的命令,也曾采取断然措施,除了在县城的四个城门派人检查,还有值班人员沿街巡查,看到留辫子的即强行剪去。特别是每逢大集,外地和农村来赶集的人将辫子藏在帽子里,也逃脱不了。一旦被警察看到,非剪去不可。在大集上,经常看到执勤巡逻的警察手里掐着大把的辫子。 聘请进步青年任教,坚持办学近40年 早在1925年,陈纪元在担任陈氏志成女学堂校长的同时还在潍县师范讲习所兼课,时间有三年。他发现农村学子吴朋增品学兼优,思想进步,吴朋增毕业后,陈纪元就约他到志成小学任教务主任。还将师范讲习所的另几位出色的毕业生也请到了志成小学任教。吴朋增工作认真,深得教师同仁及学生敬佩。当时他已经是共产党的一名地下工作者,1933年离开志成小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了抗日队伍,1942年在沂蒙山区战斗中牺牲。陈纪元的族弟陈秉忱,在1932年以共产党嫌疑被逮捕入狱,1935年被保释出狱后,要求到志成小学工作,陈纪元慨然应允:“你就来吧,有什么事我担着。”陈秉忱到校后,白天上课,夜晚办起了识字班,这件事也很符合陈纪元的心意。 七七事变发生后,潍县地方当局为宣传抗日,成立了“潍县抗敌剧团”,当时已经参加了中华抗日民族先锋队的陈秉忱是剧团主要负责人之一,志成小学的教师郎益文是剧团导演,还有谭资聪、高小岩、齐玉凤、高桂媛等7名教师参加剧团演出,校长陈纪元对此更是大力支持。 陈纪元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办潍县首个女学堂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志成小学因经费无着而停办。他艰苦卓绝地支撑学校办学近40年,使潍县城关的一大批平民学子能受到国民教育,其中有许多最早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走向社会工作的妇女,大多毕业于陈氏办的女校。 1948年潍县解放后,陈纪元曾任潍坊市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委员。1961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曾以省长谭启龙的名义聘请陈纪元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2年2月11日,陈纪元因病逝世,享年80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