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05版:潍婉周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摩登传承
2015年06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摩登传承



  西方女作家玛利·韦伯曾说过:“不论你爱好什么都可以,但是,你总得有所爱好。因为你有所爱好,精神才会有所寄托,心灵才会有所依附。”父亲的榜样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总是能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以感染。把一种爱好,一种精神寄托传递给下一代人,这就是摩登传承,也是爱的传承。
父子“骑”遇记
  父:孟庆坤 42岁
子:孟凡宇 13岁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深谙此道的孟庆坤热爱骑行多年,享受到了骑行带给他的乐趣,也将这种乐趣传承给了他的儿子孟凡宇,如今两人一起并肩骑行,欣赏沿途风景,感受风土人情。
  “我只是不想让儿子成为温室里一棵经不起风雨的幼苗。”孟庆坤说,13岁的儿子今年上初一,从去年开始,儿子看他每次骑行回来心情都非常好,深受感染,也跃跃欲试。孟庆坤给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利用暑假和周末陪他骑行。每到周末,北辰湿地、滨海、坊茨小镇······潍坊骑行好去处都留下了这父子俩的骑行印记。骑行路程最长的一次,来回270公里,儿子硬是坚持下来了。他们有时顶着烈日、冒着大雨,甚至逆风而行,可谓异常艰辛。但是在孟庆坤看来,儿子表现相当不错,特别坚强,这让他心里踏实了许多。 
  小家伙孟凡宇说,骑行坚持了一年,刚开始感觉挺累的,但现在好多了,老爸也在旁边不断给他打气,让他坚持每一次骑行,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每一次的骑行经历都给我不同的感受,相信这是在书本上找不到的收获。”孟凡宇说,自从他爱好骑行以后,内心变得强大,也因为有了共同的爱好,父子俩的关系比以前更亲密。
  孟庆坤说,骑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你不知道在未知的道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这一刻我们放下了所有,背起简单的行囊,当我们面对沿途的风景时,张开双臂闭上眼睛默默地享受这份宁静。在这一刻我们与自然融为一体,用心感受周围的一草一木,感受河流中的每一滴水,心随风飘荡,随河流流向远方,这一刻我们的心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被风带走,去感受整个世界。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样惬意。虽然我们没有钱,没有势力,但是我们有纯真的心和最初的梦想以及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像《阿甘正传》一样,我们在奔跑,究竟要去哪里无所谓,只要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能完成心中那小小的梦想。他希望骑行带给儿子孟凡宇的不仅是意志力的磨练,更能让他体会到骑行带给他内心的宁静。     
  “骑行对于我们父子俩来说只是起点,下步我打算和儿子一路骑行到西藏。”孟庆坤说,眼睛里有一份期待和坚毅,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功课日紧,以后骑行的机会会有所减少。但是梦想还在,纯真的心还在,这将是他们永远的动力。他们在路上!一直在路上!
祖孙仨的渔乐生活
  父:张高忠 55岁
子:张龙军 28岁
孙女:张海琪 3岁
  夏日好时节,抛出鱼竿的同时,美景美食一个不少。对于张高忠爷祖三个来说,钓鱼远没有那么高大上,而更像是温馨的生活剧,像是一种心灵寄托的传承。28岁的张龙军说,自小喜欢下水摸鱼,从11岁开始跟着父亲张高忠出去钓鱼,那时候父亲张高忠已经是海钓达人了,“开始不懂钓鱼,只能在淡水中钓,后来才逐渐跟着父亲去海边。”张龙军表示,钓鱼更像一门学问,需要自己慢慢学习、探索和领悟,也正因此,他和父亲闲暇时间都会交流钓鱼感悟,话题增多,感情也变得更好。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父亲教会了张龙军如何海钓,其他的让张龙军自己慢慢体会。“放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让人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都忘到九霄云外。让自己完全放空,只想钓鱼,这种感觉非常好,感觉自己置身世外,有种穿越的感觉。”张龙军说,就在鱼上钩那一刻一定是他最激动的时候,那种快乐就跟中了彩票一般,无法言说。海钓爱好者,他们与礁石做伴,与海浪共舞,垂钓之间其乐无穷。
  如今,海钓成为张高忠父子俩的一种精神寄托,而这种爱好已经传承到了张龙军的女儿张海琪,“跟着去海上玩的时候,她就自己提出想要钓鱼,没想到一钓就上瘾了。”今年只有3岁的她,还不会拿竿,却也对钓鱼充满了浓浓的兴趣,张高忠特意为孙女做了一根鱼竿,去河边钓鱼,每次都会有收获。“其实,不管收获怎样,享受过程、获取快乐,才是最主要的。挥竿于海畔之际,你已经是一个很快乐的人了。”张高忠说,钓鱼不仅是一项全新的、时尚的娱乐赛事体验,同时也是亲友之间增进感情的纽带。
  海钓没有什么技术可言,更多的是看人的一种心态,面对未知的水下状况,情绪容易大波动,站在河边,迎着水流,需要持久的耐心等待。把饵抛入水中后,又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来完成一整套技术动作。这一切都如英国电影《去也门钓鲑鱼》里的台词,因为你是追求信念的人,到最后会因信念和坚决而让你获得丰厚的回报。每个人都是人生的钓手,鱼竿握在自己手里。当鱼竿和鱼线划过天空时,你抛出的也是一条人生的曲线。

相机是父亲生活必需品,现在也是我的
  父:高文博 52岁
女:高腾云 27岁
  有人说,爱生活才能爱摄影,对生活有一个强大的信仰,对摄影才能有一个高品的追求。高文博说,摄影即是生活,我们看到的这些美好图片,何尝不是生活中的点滴,无需刻意摆弄,也不显矫揉造作。“摄影师听起来是一个技术活和艺术家,而我只是位感性、自由,因热爱而生的摄影人。”高文博谦虚地说,喜欢摄影20多年了,最初只是想用相机记录下生活的点滴、家人和女儿的变化、成长,渐渐地,他开始走向摄影,透过镜头看生活,以摄影人的活力与想象力记录生活的感动、点滴的回忆与精彩的瞬间,不为参赛、不为获奖,只为一份热爱。
  “无论是在富裕还是穷困潦倒的时候,相机总是爸爸的生活必需品,几乎每天都出去摄影,拍日出日落、花鸟虫鱼,他对于爱好的坚持,对于梦想的态度潜移默化感染了我。”高腾云说,在父亲的熏陶下,5岁的她就开始学会按快门拍照。直到16岁那年,在爸爸的支持下,高腾云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作为我的女儿,我不期待她能成为大师,只希望她能享受拍照的过程,将一个爱好坚守一生,这就够了。”高文博说。
  高腾云说,刚开始学习摄影,总觉得有点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在技术上也没有本质的提升,只是基本知道了快门、光圈、感光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来,她将理论全抛开,跟着爸爸每天早出晚归采风摄影,跌跌撞撞中,自己在学习中摸索到了一些拍照的经验。“有一天,我突然悟到,每个摄影人都有自己的摄影之路,爸爸对自然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喜欢拍神奇的大自然,而我不能总是重复着经历自己和别人拍片子的过程,我要让自己与众不同。”高腾云说,渐渐地,她开始脱离爸爸的“关照”,学会独立去发现风景,约上个模特自己拍片,随身带着相机扫街,记录身边每一刻。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景,那会让我的心更安静,眼睛更透明,得到的更多,思考得更多。对于高腾云的这个决定,高文博也欣然接受。
  高腾云说,摄影的核心即在于对生活的热爱,探索,崇尚与发掘。她感谢爸爸带她进入了这么神奇美好的摄影世界,因拓展生命的广阔,他们父女俩要一直走下去,不管什么方向;因为生活的美好,他们要一直拍下去,直到生命的结束。爱摄影,便爱了生活。爱了生活,才会爱了摄影。

读书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父:夏哲 33岁
子:夏睿轩 8岁
  “书本是最好的老师,把阅读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生活将因阅读而丰富,精神将因阅读而充实。”说出这番话的人是夏哲,潍坊一家医院的文案工作者。他从17岁喜欢上阅读,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都是从里面学到的。
  成家有了儿子后,夏哲把这个爱好延续到了儿子身上,这让他感觉到非常欣慰。“在他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半小时,我都要给他讲故事。到了一二年级,就给他读《孟子》《论语》,一开始他听不懂,我就一点点用白话文解释给他听。”按夏哲的观点,对书本的敬仰必须从小灌输。周末夏哲喜欢带着儿子一起逛书店。“看着爸爸认真地看书,我也会找自己喜欢的书坐在书店慢慢看,越看越入迷。”8岁多的夏睿轩觉得读书是快乐的,“因为我可以和爸爸一起看书,看不懂的他就会给我解释,我们还一起讨论,不知不觉一个下午就过去了。”
  夏哲也觉得在读书的过程里,父子间更亲了,“刚开始,一是我上班忙,二是觉得他还小,他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都是我和他妈妈提前安排好。要听故事,我就挤出点时间讲,更多的时候没有顾虑到孩子的想法。我们这两年常常一起讨论,通过读书,孩子其实比我想象的懂事,对事情也有自己的看法,我和他妈妈现在更多的时候会先询问他的意见,商量着办。”
  父子间的话更多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也更愿意跟爸爸沟通。“我们家现在一般不呵斥孩子,如果他听不进批评,我更愿意给他讲寓言故事,让他自己分析故事,再分析自己身上的问题,他自己说出来,他内心更能接受错误,改正错误。”夏哲说,培养孩子敬仰书本,敬仰文化,让孩子知道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是父亲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远行,父女在他乡邂逅自己
  父:李文韬 38岁
女:李宇菲 12岁

  如果你热爱生活,就会爱上风景和历史,因为爱上了风景和历史,就会去远行旅游。如果去旅行就会更加感恩生活,如果感恩生活,你就会更加热爱生活。有些人之所以喜欢旅游,是因为对生活的酷爱。因为旅游让短短的生命历程更加有宽度。
  李文韬的旅行生涯将近20年了,他从旅游中收获了很多,“旅游不仅开阔了人的眼界,更可以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李文韬说,他最初旅行是因为工作原因,后来逐渐热爱上了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他发现,全国甚至世界各国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通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景可以让游客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形成的成见或是思维方式被打破,更全面地去了解这个社会。也因为如此,从女儿6岁那年开始,他便经常带着女儿出游,近在市区远到国外,邂逅不一样的风景和生活方式。
  李文韬说,他所理解的旅游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邂逅了一个未曾到过的旅游目的地,在这种全然陌生的旅游过程中获得一种惊喜。比这更高的一层境界是在一个旅游目的地获得一种生活方式。邂逅一处风景只是外观,但是邂逅一种生活方式,会让人们反思现有的生活方式。而最高一层境界是,在旅游中终于邂逅了全新的自己。“对多姿多彩的山岳、江河、建筑,层峦叠嶂般的文化巨人故地,乃至环球各洲的自然景观、人文胜地,我们尽可以抱着憧憬的心情拜访,也要尽量使用平视的角度审读体味。这是旅行的适宜态度,也是人生适合的角度。”李文韬说,这些旅行带给人的馈赠,也是他最想分享给女儿的。
文/隋炜凤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