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Q04版:专版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新官上任烧旺“三把火”
2015年06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官上任烧旺“三把火”



  仅用了五个月时间,邵庄镇石石羊村村民没花一分钱,生活质量却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村民终于喝上了高品质的健康水,臭水塘变身成健身场所,家里用电终于可以敞开用了……
  这一切,都归功于2015年初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的辛勤付出。村民们欣喜地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村两委班子实心实意给村民办事,说明我们没看错人,我们的选票投得值!”

  三把火之 村民喝上高品质的健康水
  马保强、马学明、马保华、马冬花在2014年底的换届选举中,分别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副主任、妇女主任。新两委班子中,马保强第一次挑大梁,马学明、马保华、马冬花都是第一次任职的新手,工作经验不足,但为民办实事的劲头却很足,他们经过多次讨论,达成了共识,不搞花架子,为村民们做些实实在在的好事。
  他们首先将村民反映最强烈的几件大事提上了议事日程。村里的自来水煮沸后的“水锈”不少,村民首要的愿望是能够喝上清洁健康的自来水。为此,马保强和马学明两人特意带着水样到青州有关部门化验后,认为确有必要加装净化设备,提高自来水品质。想到就干,不等不拖,2015年春节前夕,他们上任一个月后,一台投资两万余元的高标准水处理设备便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处理后的自来水变成了有益身体健康的弱碱性水,村民们从此喝上了高品质的健康水。

  三把火之 电力增容破经济发展瓶颈
  随着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村民的用电设施也越来越多,而村里原有的变压器容量小,造成电力不足,农户的空调等用电设备使用很受限制,电力远远跟不上村民的创富需求和生活需要,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摸清情况后,村两委班子积极主动与邵庄、青州等上级电力部门进行沟通,陈述村民目前的用电困境,并邀请领导们到村里进行实地考察,最终青州供电局同意免费为石石羊村进行线路整改、电力增容扩容。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2015年4月,又一台大容量200千瓦/时的新变压器在石石羊村投入使用,电杆、线路也相应增高到12米,与村民房屋的距离皆达到安全有效。从此,石石羊村村民终于摆脱了用电不足之苦,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如地安排生产、生活中的电力消费了。

  三把火之 臭水塘变身健身休闲场所
  2015年5月的一天,记者走进了石石羊村进行现场采访。记者发现,村党支部书记马保强四十岁出头,马学明和马保华也都是刚四十岁的年轻人,浑身散发着精明能干的活力。
  马保强告诉记者,他们目前站立的地方,是石石羊村的中心地带,这里原来是一个臭不可闻的污水塘,蚊蝇虐生,加上村民乱倒的生活垃圾,塑料袋满天飞,周围的农户苦不堪言,即使走到这里也是捂着鼻子快跑。今年春天,他们多方打听,到周围地区联系土源,雇车拉土填埋后,科学规划,留出泄水通道、绿化地块后,将地面硬化,建设出一个供村民休闲健身的广场……眼下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是挖树坑,准备栽植绿化树木。
  记者顺着马保强手指的方向望去,一个三亩地大小的场地上,最东边是一副崭新的绿色篮球架,有几个少年正在进行一场篮球赛。中间偏南地方有一个十几米长的朱红色钢构凉亭,大部分空缺的地方是一个健身设备区和广场。目前村委已经和潍坊市体彩福利机构谈妥,赠送的各种健身器材将很快安装到位。西边是六间简易车库,供购买小车却无处放车的家庭存放车辆,免的放大街上既妨碍交通又不安全。这一举措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也是一个惠及村民的双赢举措。

◎村民声音
我们没看错人,选票投得值
  村党支部书记马保强告诉记者,石石羊村集体经济薄弱,集体公积金几乎没有,做这些大事所需的资金,都是他们领导班子成员垫付。马冬花则做好后勤工作,安排生产、烧水、送水,任劳任怨。
  村委领导班子为村民做的实事,深入民心,得到村民的一致拥护。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他们脸上充满感激之情,高兴地告诉记者:“新班子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做了三件大事,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我们很满意。我们没看错人,选票投得值。”
  被央视誉为“最美中国人”、义务送报三十周年的离休老干部石殿俊说:“这三个小青年是真心为村民干实事的,好几年都没解决的难题,他们没用半年时间就解决了。村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提起他们,都竖大拇指,没有不说好的。”
  “为省钱,能不雇人尽量不雇人,他们甩开膀子干,平整地面、搅拌混凝土什么的都干,要是不认识他们的人,还真以为是民工呢。”村民们欣喜地说。  
  正在大街上磨豆汁的马女士对记者说:“电力敞开用了,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上设备挣钱,方便村民生活,自己也有了收入,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事。”
  石石羊村村委新班子带来村庄新气象,开启了农村的新常态,为村民的经济生活带来新希望。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建丽 本报通讯员 马汝建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