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讯 |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CFP供图 |
|

|
|
卫计委报告显示我国成年男女平均身高为167.1厘米、155.8厘米
国家卫计委6月30日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分析评估了十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状况的变化。十年来,中国人长高多少?增重几何?主要面临哪些慢性病的困扰?报告对国民健康数字进行了大起底。 农村居民身高增长幅度高于城市 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厘米和155.8厘米,与2002年相比,6岁至17岁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2.3厘米和1.8厘米;农村男女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4.1厘米和3.5厘米,身高增长幅度高于城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所副所长赵文华认为,居民身高的增长与国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也说明居民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对于中国人平均身高与日、韩等国的比较,专家指出,除遗传因素外,影响人发育生长的主要有营养、疾病和体育锻炼。在骨骺线闭合前,孩子要多吃蔬菜、牛奶、牛肉等食品,保证充分营养。同时,可以多参加跳绳、游泳、篮球、慢跑等运动,保证充足睡眠。
成年人肥胖率超重率均明显上升 报告指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凸显,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6.2千克和57.3千克。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不论成人还是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幅度都高于发达国家。 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在谷类、蔬菜类方面相对欠缺,但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脂肪类饮食已经超过30%,而食物营养指南推荐的标准是25%至30%,已超过上限很多。 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计生监察专员常继乐指出,超重肥胖是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许多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儿童时期的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往往会持续到成年期,加强对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控尤为重要。
城市女青年营养不良有加重趋势 数据显示,十年间,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与2002年相比,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降低2.5个百分点。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在成人中,农村老年人的营养不良率仍然较高,城市青年女性的营养不良状况有加重趋势,需要予以重视。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消瘦仍然是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主要的营养不良问题。 “合理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基础。”赵文华说,营养不良给儿童带来的危害是不可弥补、不可逆转的,不仅造成体格、智力发育迟缓,而且大大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因此要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营养改善工作。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表示,国家卫计委正在研究推动营养立法,将营养改善工作纳入各级卫生计生政府部门的职能,全面推动营养改善工作。
四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高血压 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 在各种慢性病中,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的患病率分别为25.2%、9.7%和9.9%,癌症发病率年平均增长约4%,2013年发病率为235/10万。 王国强说,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工作、生活压力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短评 遏制慢性病 从健康生活做起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慢性病正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杀手。 必须看到,慢性病危害性绝不亚于急性病。慢性病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有的长达十数年甚至几十年,防治不及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病,轻则致残,重则危及生命。因此,慢性病绝不能以为不危及性命而被轻视。 慢性病虽是“时代病”,很大程度上更是“生活方式病”,与个人日常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要遏制慢性病,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我们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如何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自然每个人有各自的实情。不吸烟、不过量饮酒、适量体育锻炼、少乘车少乘电梯多走路、荤素搭配均衡饮食、远离高热量高盐高脂食物,保持合理体重,保持平常心态,都是让慢性疾病远离的有效做法。 “你的身体你做主”。让我们积极参与各类健康行动,早些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远离危险因素,拥抱健康生活。 据新华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