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臭水坑变广场,出门就能健身
2015年07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臭水坑变广场,出门就能健身
  凌河镇大路村村民在文化健身广场上表演。
  大路村村内道路上,保洁员在清扫。
  ◥大路村文化健身广场原先是臭水坑。



安丘城乡环卫一体化建成大批生态镇村,农村环境大提升
  两年前,安丘市凌河镇大路村因为一个深四五米的臭水坑而“臭名远扬”;两年后,经过治理,臭水坑原址建起了干净整洁的文化健身广场。6月30日,记者了解到,目前安丘市共建成省级生态镇7个,生态村501个。不仅安丘城乡环卫一体化打响了品牌,5年来,潍坊各地的环境卫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市环卫一体化财政投入累计达23.44亿元,全市农村保洁人员达3万多人。
    凌河镇大路村 生活垃圾有人清,道路维护还有保洁员
  6月30日,记者在安丘市凌河镇大路村看到,整洁敞亮的文化健身广场非常热闹,村民们有的在健身,有的在打扑克,还有的正在排练广场舞。广场上还有几个身穿橘黄色环卫服的保洁员在清扫路面。看到眼前的景象,记者难以想象两年前,这里曾是一个臭气熏天的臭水坑。
  提起那个臭水坑,不少村民表示,不堪回首。大路村村委会主任李士升告诉记者,之前的臭水坑其实就是全村人的“垃圾坑”,全村人产生的垃圾都会往坑里扔。时间长了,臭水坑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让村民不得已只好捂着鼻子通行。有的村民更是宁愿绕远路,也不愿意从臭水坑附近走。
  近年来,安丘市倾力打造城乡环卫一体化品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大路村的臭水坑在2013年经过改造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士升说,臭水坑经过填平硬化之后,又新添加许多健身器材,如今这里已经成了村里人都爱来的文化健身广场了。
  “不光这里,整个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士升说,每天镇上的垃圾清运车负责清理村里的生活垃圾,既干净又省事,村里也专门配备了保洁员维护道路卫生。
  李士升告诉记者,近年来,大路村以建设“美丽村庄”为载体,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文化、净化等“五化”工程,村容村貌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村。
    凌河镇小儒林村 街巷硬化变干净,断头路打通不再绕行
  6月30日,记者在安丘市凌河镇小儒林村看到,村里大街小巷的路面都已硬化,还有不少保洁员打扫卫生。70岁的保洁员王福泉就是小儒林村人,他告诉记者,别看如今的巷子干干净净,当初是泥土路的时候,一到下雨天根本没法走人。
  “当初这些路都是土路,一旦天气不好,村民都不愿意出门,因为一走路就弄得一身泥,非常狼狈。”王福泉说,2013年,村里对道路进行了硬化之后,村民再也不担心阴雨天气路不好走了。“这些道路我们天天打扫,十分干净,不比城里卫生差。”王福泉乐呵呵地说。
  王福泉告诉记者,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村里还打通了好几条断头路,让村里的道路变得四通八达。
  “以前,外村人进了我们村就像进了迷宫,走着走着就到了死胡同,就得绕路。”王福泉说,2013年村里进行道路硬化的同时,还畅通了村内道路。如今,村里的道路四通八达,村民出门再也不用绕来绕去了。
    村民 原来脏乱成习惯 如今家家爱干净
  大路村村民李大鹏的家与原先的臭水坑相距只有20米左右。李大鹏说,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之前有臭水坑,他们家从来不敢开窗,因为外面弥漫的酸臭味太刺鼻。到了夏天,臭水坑旁边的苍蝇蚊虫也会飞到他们家,让他深受其苦。“那时候,苍蝇就聚在门窗上黑乎乎的一片,开门前都得先拿东西扇一扇,免得苍蝇一下子冲进屋内。”李大鹏说。
  随着臭水坑的整治改造,干净整洁的文化健身广场成了村民茶余饭后聚集的地方,没了刺鼻的酸臭味,没了恼人的苍蝇蚊虫,取而代之的是村民一系列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欢声笑语。如今,李大鹏不仅可以放心敞开门窗,而且作为村里“京剧打击乐队”的成员,每天晚上他都会到文化健身广场上练习京剧。
  而自从小儒林村变得整洁靓丽之后,村民的自觉意识也提高了。“以前家家脏乱,我们都习以为常了。但是如今,整个村里都这么干净,谁家再脏乱,那就很丢人了。”小儒林村村民李先成说,村里已经形成了讲卫生爱干净的良好风尚。
新闻延伸
城乡环卫一体化 我市投入23亿元
  近年来,安丘市倾力打造城乡环卫一体化品牌,共建成省级生态镇7个,生态村501个。辉渠镇被评为国家“宜居小镇”,景芝镇、凌河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兴安、凌河、大盛、柘山四个镇街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不仅是安丘,5年来,潍坊各地的城乡环卫一体化都有长足发展,我市环卫一体化财政投入累计达23.44亿元。
  截至目前,按照每个镇街至少建有1座转运站的标准,全市140个镇街已建成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163座(以车代站2座);按照每万人1辆垃圾转运车的标准,配备与转运站相配套的转运车辆1856台;按照每15户或60人设置1个垃圾桶的标准,设置垃圾桶或其他垃圾收容装置15.8万个;按照每100户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全市农村保洁人员达3万多人。下一步,我市将努力实现由过去的镇驻地、村驻地向全域的转变,实现由过去单纯的生活垃圾处理向综合的垃圾处理转变,要将餐厨垃圾,特别是农村养殖垃圾,统一纳入处理的范围。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