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拍摄,由高力强导演、马跃主演的大型主旋律电影《王伯祥》顺利完成,并于7月22日上午在济南举行了首映式。记者采访了解到,影片以王伯祥在寿光县担任县委书记的先进事迹为蓝本,再现了王伯祥当年带动寿光人民脱贫致富,创建蔬菜“王国”和开发寿光北部盐碱地的历史场景。
还原真实,塑造一个“活着的焦裕禄” 7月22日上午,影片《王伯祥》首映式在济南拉开帷幕。电影导演高力强、主演马跃等人物原型来到了现场,与大家一起观看了首场电影《王伯祥》,不少观众被影片中的人物精神所打动。影片以王伯祥在1986年至1991年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的先进事迹为蓝本,以他创建蔬菜“王国”和寿北开发为主要线索,提炼、浓缩、还原了当年的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伯祥书记“百姓为天、人民至上、务实苦干、鞠躬尽瘁”的精神,真实地塑造了一个“活着的焦裕禄”。 首映式现场,记者见到了王伯祥,他穿着朴素,态度和蔼却又不失威严。他告诉记者,影片拍的非常成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自己当年在寿光的工作情况,观影的同时也让自己回想起了当年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还能继续发挥余热,为党和人民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王伯祥说。 影片的主演马跃说,他出演这部电影最大收获就是深深感受到了王伯祥的精神,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同时他也用这种精神,塑造了影片中王伯祥这个人物形象。“人活着一定要有信仰,这样活得才充实。”马跃对记者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部影片,从中得到人生启发。
留有遗憾,人物事迹未能全部展现 活动现场,导演高力强告诉记者,去年初夏,当他接到拍摄电影《王伯祥》的任务时,感到非常高兴、也很荣幸。影片还被国家广电总局列入2014年度全国17部重点影片之一,于今年5月底取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公映许可证。 在寿光筹备拍摄期间,高力强第一次见到了王伯祥,当时他不敢相信站在面前的这位瘦弱老人,正是他在专题片看到的那位干劲十足、精力充沛的中年汉子。“一看到王伯祥同志那坚定、锐利、真诚的眼神,就足以感悟到他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高力强说。 高力强说,通过电影的形式,把王伯祥同志的先进事迹搬上银幕,就是要弘扬为人民服务的这种精神。“电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是国家形象的名片,绝不能简单地把电影当成娱乐工具,忽视了它的传播功能。90多分钟的影片很难充分展现出王伯祥同志所有的先进事迹,也因为受时间限制,有些拍摄过的场景和内容也没收入片中,这是影片最大的遗憾。”
选景难题,寿光变化大场地难选 高力强告诉记者,影片选景时遇到了难题,那就是场地的选择。放眼望去,现在寿光南部由一片片蔬菜大棚构成,而寿光的北部则是连绵不断的盐池、养虾池和防护堤坝,再加上寿光城区的繁华,俨然一副大都市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表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贫穷的寿光,让导演组伤透了脑筋。寻寻觅觅,导演选中了寿光北部一块很小的地方,在那里拍摄了王伯祥和寿光县委的领导班子带领20万寿光儿女齐上阵的壮观情景。 据了解,影片在拍摄期间,寿光市委、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给予摄制组极大的支援和帮助,很多老百姓听说是拍他们的老书记王伯祥,都主动要求当群众演员。“一些参演的学生说,当年他们的父母就是在王伯祥书记的带领下参加开发北大洼,今天他们参加这部电影的拍摄,也感到一份光荣,并充分体会到当年父辈们创业时的艰辛,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高力强说。
影片艺术性思想性俱佳 寿光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介绍,王伯祥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人民让一个贫穷的寿光迅速崛起,为当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深入学习宣传王伯祥同志的先进事迹,由山东省委宣传部、潍坊市委宣传部和寿光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了电影《王伯祥》。 记者采访得知,影片具有昂扬向上、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和精神力量,是一部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电影作品。近日,山东省委将电影《王伯祥》纳入了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内容。潍坊和寿光市委也将该片作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学习,营造“弘扬伯祥精神,践行三严三实”的良好氛围。 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电影《王伯祥》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它的上映不仅是献给建党94周年的贺礼,也将是一部广大观众喜爱的文艺作品。潍坊将以这次电影首映为契机,把文艺精品创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优化创作环境,提升全市文艺精品创作水平,努力向全国观众奉献更多更好的“潍坊气象”、“潍坊声音”。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剧情简介 1986年仲夏,一列呼啸而去的火车载着刚刚接任寿光县委书记的王伯祥和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来到了东北某地拜访创建冬暖式大棚的韩永山。在王伯祥和王乐义的真情感化下,韩永山随他们到寿光指导村民建大棚。 但是大棚建设之初就遇到了阻力,王乐义号召17名党员带头种大棚,但谁也不敢承担“杀”青的责任。王伯祥率先举起了镰刀,砍掉了刚刚出穗的玉米,使17个示范大棚建了起来。首战胜利为全县推广大棚生产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大型蔬菜市场开建,使得寿光的蔬菜走出了寿光,走向了全国。寿光北部是“兔子不拉屎”的盐碱地,改革开放八年了,百姓仍要在农闲时外出逃荒讨饭。为了让寿北百姓富裕起来,王伯祥外请专家研究论证,最后决定开发寿北,推行“大搞条台田,养虾晒盐种棉花”的发展战略。 王伯祥妻子侯爱华是20多年的民办教师,当她拿到转公办教师的表格时,却被王伯祥拦了下来。经过王伯祥的劝说,为了大局,妻子最后作出妥协,把仅有的转正机会让给了同是民办教师的韩永山妻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