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拾起泥塑老手艺 |
高密聂鹏成立泥塑公司,立志走得更远做潍坊“泥人聂” |
|
|
聂鹏(左)正在教学生给泥塑上色。 |
|

|
|
在90后小伙儿聂鹏的世界中,泥塑是一项需传承、要创新的事业。7月21日,记者在高密市姜庄镇聂家村见到了聂鹏。聂鹏说,自己不仅要传承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老手艺,还要将高密的泥老虎打造成像天津“泥人张”一样的品牌。
创业征集令
为帮助更多“创客”创业追梦,作为中国首个纺织服装产业电商互联网金融平台城市综合体—恒易宝莲金融中心与潍坊晚报强强联手,发起《恒易宝莲金融中心·潍坊创业榜样》活动。在这里,潍坊恒易置业有限公司与潍坊晚报将全面联系创业导师、金融机构及风投等创业资源,并提供场地定期开展座谈会,与你一同谈谈创业路上点点滴滴。
中国首个纺织服装产业电商互联网金融平台城市综合体,恒易宝莲金融中心准现房发售。
潍坊晚报《i理财》QQ群:328741503,联系电话:15165367229。
起步
传承祖辈留下的老手艺
“泥老虎的上色主要有五步,分别有五种色彩,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色泽的转变和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描出来的老虎才会有生气……”7月21日,记者在高密市姜庄镇聂家村见到了正在教学生给泥塑上色的聂鹏。如何制作泥胚,哪个过程需要注意光影过渡、怎样点睛才能显出泥老虎的气势……这位90后小伙儿最清楚不过。
“最开始就是单纯的喜欢,没事跟着老爹在家学,现在是欲罢不能的感觉。”聂鹏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这个村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就是泥塑。每年春天,几乎家家户户的老人都会晾泥胚,等待小麦播种以后的空闲来制作泥塑作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春天天气干燥,比较适合晾泥胚;小麦种完之后一家人都没事,做泥塑一可以打发时间,二可以等待过大年时到集市上售卖,增加家庭的收入。”聂鹏说,很庆幸自己可以从小学着晾胚、烤制定型、上色,让泥塑不仅仅成为爷爷口中的故事。
慢慢地,一边跟父亲学手艺、一边在观察市场的聂鹏意识到,自己可以在泥塑上做文章。2008年6月,高密泥塑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老虎火了一把。当时,聂家村家家户户单一制作的泥塑数量有限,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当时找了几个村民和家人一块干。也没有什么规划,就想提高产量。”2009年,聂鹏成立了村中第一个手工作坊,拉开了创业旅程。
转折 成立作坊走走停停 设计包装各地推销
保证了泥胚的晾晒环节,流水式的作业模式很快建立起来。聂鹏统计了一下,按照以往,一个家庭每天的泥塑产出量只有几个,而自己的作坊可以将每天的产量提升至50多个。不过,聂鹏很快发现了,毕竟不是日常消费品,自己作坊的泥塑产品渐渐受到市场限制,如何拓展市场成为一个横在眼前的难题。
“以往家庭式的生产根本不会产生滞销的问题;但是流水作业之后这个问题就会非常凸显。不仅如此,大量泥塑的存放也成为一个难题。”聂鹏告诉记者,创业之初,自己依旧走的是集市销售的模式,在有限的市场中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不主动联系采购商也让这个弊端得以放大。在近一年中,聂鹏的的手工作坊一直在走走停停,不知该何去何从。
2010年虎年到来,聂鹏从中嗅到了一丝商机。“我们村里传统的泥塑是没有包装的,或者是用简单的塑料袋包装。如果对外联系采购,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包装问题。”2010年,聂鹏开始重整旗鼓,在泥塑包装上做起文章。当时,聂鹏跑遍了高密的设计公司,终于做出了几款适合礼品和旅游纪念品的泥塑包装。
“这几年去过的城市太多了,最开始只是小范围的,潍坊、济南、滨州,后来到北京到广州……”聂鹏说,第一笔大订单就是从展会上挖掘到的,客户一次性向聂鹏订了3万多元的泥老虎。“这是创业路上的第一丝曙光,我觉得这个事我得坚持下去。”聂鹏坚定地说。
规划 泥老虎长个头 造型上下功夫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品牌的助推。2010年,聂鹏趁热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和品牌“红高粱”,作为自己日后传承发展民俗文化的一个根基,并且在泥塑的传承和创新上大做文章。
“传统的泥老虎都是10厘米左右高度,如今我们打造了更为巨型的泥老虎,大约在30厘米高左右,都是手工制作,每一款都有不一样的趣味和造型,更有收藏价值。”聂棚告诉记者,作为一门传承几百年的老手艺,自己就是要在传承这种传统做工的基础上,在造型上下功夫。如今,除了泥老虎,聂鹏开始涉猎更多的泥塑造型,立志把自己的企业做成潍坊“泥人聂”。
如今,聂鹏的泥塑公司年产泥塑在3万多个,已经将市场扩展到省外,但聂鹏并不想就此止步。“前一段时间考察过广州市场,当地人对民俗类的东西比较有感情,尤其是泥老虎这一块有很大的市场。”聂鹏说,除了一些二三线城市的订单外,自己正准备将泥塑业务范围扩展到大城市,把传统工艺发展成一项文化产业。当然,这一步并不好走。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古老的行当,如何挖掘更多创新性的思维,如何利用网络推广品牌……聂鹏将希望寄托于更广更远的“走出去”。
文/图 本报记者 魏慧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