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明志
记者日前走访了解到,遍布我市街头的4000多个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在此背景下,奎文区将军苑小区进行的分类垃圾试点,是我市垃圾处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进步。 (本报今日A4-A5版) 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化处理进展缓慢的现实,既有居民生活习惯的原因,也存在各垃圾处理环节工作粗放的问题。但根本上说,“源头”管理才是蛇之七寸,要实现垃圾处理水平质的突破,就必须得啃掉这块硬骨头。 奎文区将军苑小区在垃圾分类上的探索,看到了“源头”管理的重要性,无疑具有标本意义。从理论上说,只要每户家庭积极配合,让安置的新设备物尽其用,那么,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的理想,就没有理由不转化为现实。 而市民是否积极配合,实际上考验的是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能否做出改变,客观地说,这绝非朝夕之功,的确需要时间。但考虑到解决垃圾分类这个老大难问题的紧迫性、重要性,这段时间无疑越短越好。对于这一点,眼下我市面临的严峻供水形势就是一个例子:最近部分小区供水出现异常,让很多人一直“心里想想、嘴上说说”的节水观念,一下子转为实际行动。 当然,没有人愿意看到直到“垃圾围城”那一天,才被动地有所改变。这些与公众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公共事业,最需要你我的支持、配合和呵护。眼下,如何让街头那4000多个分类垃圾桶不再因“吃错饭”,导致后续垃圾处理环节“消化不良”,就是每个市民可以做出改变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只需要多看一眼、多走几米,而这并不难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