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明志
教育部日前编写了中小学生预防溺水童谣,希望能在社会上广为传播。(7月26日《现代快报》) 一次次儿童溺水悲剧的背后,绝不仅仅是孩子“不懂事”的责任,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在溺水风险防范上的不足,同样难辞其咎。 可以看到,与冷冰冰的“禁止玩水”这样的说教式标语相比,这个童谣更易于被孩子理解,只要落到实处,溺亡悲剧发生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 “预防溺水童谣”不仅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还重申了要有大人陪护、不接近陌生水域的基本原则,更强调了“水性差的不救人”——正面回答了“见义勇为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的问题,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的理性回归。 然而,知道“预防溺水童谣”并不等于执行。作为一种价值引导行为,“预防溺水童谣”缺乏可靠的外部控制力,难以对孩子们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客观地说,这则“预防溺水童谣”,只是一个漂亮的开始,要从根本上减少儿童溺亡悲剧,还应仰仗完善的系统机制,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堵住这个漏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