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2015年7月20日A12版) 板桥离职后,搬出了县衙,寄居在郭家园里。过年了,正值郭家园的主人郭伟业(字质亭)之母生辰,其母又是扬州府瓜州人,与板桥有同乡之谊,板桥赋诗为之寿,题曰《借寓南园,值质亭先生母刘太宜人[4]生辰,送土物代柬》,诗曰: 江南年事最清幽,绿橘香橼橄榄收。 持荐一盘呈阿母,可能风景似瓜洲。 春节后,寓居在郭家园里的板桥,会友,作画,倒也轻松自在,可到晚上静下来的时候,思前想后也生出许多感慨来,他写了两首七绝以记此时心情: 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 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 买山无力买船居,多载芳醪[5]少载书。 夜半酒酣江月上,美人纤手灸鲈鱼。 诗后有小跋:“乾隆癸酉(1753)太簇之月,板桥郑燮罢官作二首。”太簇为正月。去官后,转过年来的正月里板桥还在潍县。 郭家园再好,不是自己的家;潍县再好,已经去官,滞留长了无益。天气渐暖,板桥要回家。他精心地作了一幅《南园丛竹图》留别郭伟业(字质亭)、郭伟勣(字芸亭)兄弟,并题诗二首: 名园修竹古烟霞,云是饶州太守[6]家。 饮得西江一杯水,如今清趣满林遮。 七载春风住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 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常忆旧华轩。 作画赠诗,板桥离开了郭家园,又去关帝庙与恒彻上人作别。据《潍县志稿》记载:“恒彻上人,县城东北濠外路北关帝庙住持,有戒行,与邑县郑燮善。其庙中盛栽葡萄。秋风起,葡萄即熟,郑恒往啖之,岁以为常。郑燮有留别恒彻上人诗咏其事。” “咏其事”的诗是一首七律: 隔城何处郁苍苍,落照松林短画墙。 清磬一声天似水,长河半夜月如霜。 僧闲地僻行难到,官罢云回别可伤。 满架葡萄珠万斛,秋风犹忆老夫尝。 告别了好友恒彻上人,板桥的心里仍然觉得欠点什么,还有许多朋友没有道别,过去许多讨要字画的也没有兑现。如今一一道别,个个兑现实在是不可能了,板桥想出了一个类似今日公开信的办法,他铺开一张宣纸,挥毫写了几杆迎风而立的竹子,真是观之欲动,听之似响,在竹子的一侧题道:“予告归故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又赋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板桥把寓有表白、志向于一体的画幅送到了县衙,借画寄意:某在潍七载,上可以对青天,下可以对百姓。这幅画可以放在县衙的大堂上,让世人议论,后人评说,并以为别。 郑板桥离开潍县的景况有多种说法,流行最广的是清人曾衍东《小豆棚》卷十六的记述: 当其去潍县之日,止用驴子三头,其一板桥自乘,垫以铺陈;其一驮两书夹板,上横担阮弦一具;其一则小皂隶而娈童者骑一前导。板桥则风帽毡衣,出大堂揖新令尹,据鞍而告之曰:“我郑燮以婪败,今日归装若是其轻而且简,诸君子力踞清流,雅操相尚,行见上游器重,指顾莺迁,倘异日去潍之际,其无忘郑大之泊也。”言罢跨蹇,郎当以行。 曾衍东还是立在板桥“以婪败”的观点上说的,可史料上缺乏板桥“婪败”的根据。再者,仅从归装“轻而且简”上并不能认定贪婪与否。有的贪官装得更“轻而且简”,可他贪的东西早从其他渠道走了。这个说法的流行,只能是小说之功力。笔记小说的可信度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笔者以为,不可为名人避讳,也不可为名人溢美。 《清代学者像传》是这样记载的: 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 这个记述略近情理。“家家画像”很难说,为之祀是不争的事实。刘熙载重修《兴化县志》卷八云:“潍人戴德,为立祠。”刘熙载是一位严谨的学问大家,他的落笔是有根据的。清道光三十年(1850)冬,潍县代理知县何元熙作重修《三贤祠记》云: 县旧有三贤祠,祀有明周公[7],国朝赖公[8]、郑公。周、赖二公行事不可得,板桥郑公翛然具出世概,区区一邑之蒸尝,曾何足道?邑之民必尊而祀之,此其故可思矣。且夫士君子读圣贤书,平时所志何事,一旦出而为宰,人品之邪正,才力之短长,学问之优绌,于是乎见。 《三贤祠记》之撰写时间距板桥去世不到一百年,且系代理知县执笔为文,又立在三贤祠前,其述说是可信的。由此,足见板桥为官之清正勤勉,拯民水火,德泽广布,故“邑之民必尊而祀之”。 板桥“乞疾以归”,离开潍县时,心底是坦荡的,神情是坦然的。他扶起送行的士绅百姓,与新任县令揖别,带上珍藏的几十本图书拓片,装上心爱的笔砚,骑上毛驴,深情地看了一眼城隍庙,又回头望了望东南上的文昌阁,淡然一笑,轻轻地抽了一鞭,在留恋与不舍中踏上了归程。 注释 [1] 隋堤:《扬州府志》:“隋开邗沟入江,旁筑御河,树以杨柳,谓之隋堤。” [2] 瓜步:指瓜步山,在扬州西南,长江北岸。 [3] 红桥:一名虹桥,在瘦西湖上。 [4] 宜人:明清时对五品官妻、母的封号。 [5] 醪(lào):美酒。 [6] 饶州太守:饶州太守芸亭胞伯也(板桥自注)。 [7] 周公:指周亮工。 [8] 赖公:指赖光表。 第四编 老竿拂云(61-73岁) 第二十一章 重返扬州 毛驴“的的答答”地走着,不急,也不慢,不时溅起些许尘土,也随即消散。板桥骑在毛驴上,观望着沿途的光景。累了,闭上眼睛养养神,一切如同寻常的路人。沿途没有人迎送,也好,板桥也省却了许多的口舌和笔墨。他的话很少,却想得很多,大半生的事,一一涌上心头。可能是过去抒发得太多了,抑或是笔墨不凑手,他没有把自己的感慨写成诗,或记成文而是任其从脑海中闪过,又消失在脑后。 从潍县到兴化,毛驴“的答”了十多天。南方春早,及到兴化县城,小麦已经长了起来,油菜也已遮地了。板桥没有“近乡情更怯”。那时通讯虽无现在发达,但信件往来,朋友传话,家中的事,邻里的情,还是大致了然的。 板桥乞疾归老,头上没有了官的光环,但乡情、亲情,比官场的情浓得多。这次回家,虽没有中举人、成进士那样热闹,可亲朋好友、街坊邻居还是满屋满院。过去板桥体味了官衙凉如水、冷如冰,如今他感到了亲情浓于水、重千钧。他激动、感慨,一杯一杯地豪饮。他感谢亲情对自己的慰藉,庆幸自己又回到了亲人中间。他告慰先人,自己无愧于门第;他告诉乡亲,自己无愧于故里。板桥要在这融融亲情、乡情中告别过去,开始新的生活。 接下来便是诗朋画友的会聚。清人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是这样记载的: 板桥解组归田日,有李啸村者赠之以联。板桥方宴客,曰:“啸村韵士必有佳语。”先观其出联云:“三绝诗书画。”板桥曰:“此难对。昔契丹使者以‘三才天地人’属语,东坡对以‘四诗风雅颂’,称为绝对。吾辈且共思之,限对就而后食。”久之不属,启视之,则“一官归去来”也,感叹其工妙。 李啸村,即李葂,号啸村,怀宁秀才,高凤翰曾向两淮盐运使卢雅雨推荐过他。卢见李葂后,认为才可大用,推荐李赴博学鸿词科试。可安徽学政看不惯李的诗,只好作罢。卢有诗称赞李葂云:“才名谁似杜樊川,楚客清词皖上传。心折阿房终下第,那能不愧武陵贤。”李葂博学多才,尤工诗词,因了这副联,板桥诗书画“三绝”才叫起响来。其实称赞板桥诗书画三绝较早的是山东监察御史沈廷芳。他在与板桥饮宴郭家园时曾云: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