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2015年8月4日A15版) 这次杭州、湖州之行,板桥还做了一个“梦”。在《又致墨弟书》中有述。他说,一到杭州就见到了“一贫彻骨却命理甚精”的杨四衙之子,杨给算了命,告之曰:这五年是晦气,六十五岁方大行运,当为京官,掌生杀。湖州太守李堂亦精命学,亦告之曰:六十五岁后生子,扬名发财。并给写了命章。板桥不无高兴地说:“若果如此,吾弟可无忧窘隘矣!”还嘱咐“可与太太、两嫂子并大女、二女说也”。 大凡人不顺遂,便想到算命,求助于鬼神,以消灾除难,让前景顺畅起来。板桥信不信?笔者认为他是也信也不信。所谓不信,如信中说,“个个算命人皆如此说”,认为这是算命人为你设计的一个好未来,让你高兴,故不必信;所谓信,板桥信中又说,“杨李二公谈的最为亲切有理,咬牙顿口不差”。这就让板桥他那平静下来的心,又泛起了一些微波,宁可信其有,让自己有一个朦胧的期待,如同一个遥远的“梦”。即使是梦,板桥也要告诉家人,让大家一起享受这梦境的愉悦。 告别杭州,板桥回兴化稍住,接着又赶到扬州,不久就是中秋节,一帮诗朋画友在平山堂会聚,饮酒赏月。扬州的月亮是出了名的,有一个说法,说天下明月有三分,扬州占其二分。元人乔吉《混江龙·咏扬州》中说:“江山如旧,竹西歌吹古扬州。二分明月,十里红楼。”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平山堂在蜀岗,扬州城的最高处。在平山堂赏月更是饶有趣味的。 扬州的春天是醉人的,李白那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让多少人为扬州之春倾倒,可扬州的秋天同样是迷人的。蜀岗下的保障湖,水平如镜,清澈得就像美人的眼睛。蜀岗上翠竹拂风,松柏如黛,森森林木深红浅绿,把蜀岗装点得五彩斑斓。晚宴是丰盛的,酒自然是上乘的。阵阵笙歌,翩翩舞女,伴着一轮明月渐渐升上东天,大地如银,月光如水,大家饮酒听歌,品茗赏月,分韵赋诗,分案写字作画。文人喜欢这种场面。这让他们有了发挥的欲望,表现的机遇。在相互的激励中,艺术的火花不断迸发,优秀的作品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来。主持者请到一帮名人不容易,文房四宝是早就伺候好了。瘿瓢子黄慎先站在书案前略加构思,援笔起落,画了一幅《夜游平山图》,随即题诗曰: 谁是夺天手,霜花愧老夫。 玉杯擎露酒,金粟袭罗襦[8]。 夜气横今古,涛声听有无。 隔舟载明月,入彀[9]乐踌蹰。 题罢引来一片叫好声。看看尚有余纸,公推板桥再题。此时板桥已饮了几杯,正在兴奋之时,看到一个个挥毫,一片片叫好,早就有些手痒,如今大家公推,也就毫不谦让,提笔跋了两首七绝: 箫鼓无声灯火寂,扁舟独系青山侧。 海月孤光出冷云,高人影与千松立。 冷淡山情厌客多,最宜孤杖入藤萝。 月明风静一声鹤,兀兀西楼倚绛河。 板桥题罢也赢得了一片喝彩,他的脸上更露出了几分得意。 中秋节过后,板桥有了一个新的创作高潮。八月下旬作《花卉卷》,在花卉卷上题菊、题竹,最后题兰。题兰的跋文颇有特色,录之于此: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暮,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之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板桥这一段题跋,颇有自况之意。自己本来就是山林中人,却汲汲于仕途,奋斗了几十年,劳神费力,最后差点栽跟头,只得乞病告退。兰花植于山石之间,“香味坚厚且远”;自己悠游于山水诗朋之间,亦有如鱼得水之感。他悟到了物要适其性而育之;人也应适其禀赋,展其所长。只有这样才能活得愉快,活得轻松,活出幸福,活出水平来。 重阳节这天,渐老来访,为作《竹石图轴》,并有长篇题跋以应;九月二十一日,为绍翁作《竹枝大幅》并题七绝一首;九月二十九日应约回到兴化,与汪堂、药根上人等十余朋友相聚于百尺楼,以赵嘏“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句分韵赋诗;接着又为嵩年学长兄作《墨竹图》,题七绝一首。灵老长兄求竹,板桥亦欣然命笔并题七绝为跋。在这段时间里,板桥在一幅《墨竹图》的题诗,颇能反映其时愉悦的心境,诗云: 画竹诸家问老夫,近来泼墨怕模糊。 一杆疏枝兼淡叶,挺然断不要人扶。 “画竹诸家问老夫”,把自己在扬州画坛的地位告诉了人们,颇有点尊者的味道了。“挺然断不要人扶”,自己已不是三十多岁的落拓扬州,四十多岁的卖画扬州,而是能自立于扬州,且领扬州一时一业之风骚了。 注释 [1] 渠:作代词他,此指板桥。 [2] 东坡、耘老:指苏东坡与贾收。贾收,乌程人,与东坡游,有唱和。 [3] 嘏(ɡǔ):福。祝寿亦称祝福。 [4] 苕 (tiáo zhà):两条溪水的名字。 [5] 叵罗:敞口的浅酒杯。 [6] 蕤宾之月:即古历五月。 [7] 灵汇:孙扩图之别号。 [8] 襦(rú):短衣;短袄。 [9] 入彀(ɡòu): 此指合乎一定的程式或要求。 第二十二章虹桥修禊 修禊是中国古代文人于春三月之上巳日举行的一种文事活动。清流传觞,饮酒赋诗,高雅之至。旨在驱恶祈福,开启新的一岁。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当属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王羲之等在兰亭举行的那次修禊。那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帮著名的文人临流吟唱,汇而成册,王羲之乘着微醺,援笔为之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文,可谓千古美文;字更是冠绝古今。其书法之妙,近两千年来,无出其右者。多少代文人,多少次修禊,以追兰亭修禊之高韵,没有哪一次达到兰亭修禊的境界。可又有多少文人 心中不甘,想借修禊一展才华而名垂千古呢! 两淮盐运使卢雅雨便是其中的一位。 前面已经说过,在乾隆初年,卢雅雨因盐事受到弹劾,乾隆五年(1740)充军塞外,行前高凤翰作《出塞图》,板桥等文人雅士跋诗惜别,就在这幅图上,卢雅雨自题诗云: 解网深仁且莫论,孤臣犹在识天恩。 三年便许朝金阙,万里何辞出玉门。 果然不出卢诗中所言,不久又被起用。先任知府,乾隆十六年(1751)任长芦盐运使,乾隆十八年(1753)重调扬州,担任两淮盐运使。这时板桥、李鱓已相继弃官回到扬州,东海布衣黄慎也住在扬州,金农虽不时回到杭州看看,但已是以扬州为主。有一批书画名人,再加上卢雅雨这位精于吏事且雅爱文事的盐运使挑头,扬州的文事空前地兴盛起来。 卢雅雨主持的一次次文化活动,促进了文人与商人的结缘。文人历来卑薄商人,可文人又多缺钱,缺钱却又放不下架子,不愿跑到商人那里去兜售自己的作品。商人在旧社会列四民之末,与文人难以并肩,进官府则更难。卢雅雨主持的文化活动,让盐商们出点钱,文人们赋诗、作画、写字,盐商们可以当场购买,也可以预定。盐商们有的是钱,弄一点文化产品,可以附庸风雅,也可以留传子孙。文人们参与这种活动,增加了收入,也就不必借僧庙住宿,求妓女缝衣了。卢雅雨不但繁荣了扬州的文化,自己也受到了追捧,这不仅是两面讨好,几乎是三家皆赢之事了。 当时小型的文事活动主要有苏亭聚会和竹西雅集。 苏亭聚会是小范围的。两淮盐运使署内有一古亭,因为苏东坡任过扬州知府,人们崇拜苏东坡,便名曰“苏亭”。匾额当然由板桥题写。一般地聚会七八人,在苏亭品茶,入中堂吃酒,然后文人们便各展风采,写字画画。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