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农历三月十六,在位于寒亭附近的南平旺村与北平旺村之间的烟潍公路上,发生了一场震惊鲁东的军民联合伏击日寇军车的战斗,当地人称为南平旺伏击战,时年11岁的孙洪文,扛着农具跟在大人后面打敌人,小小年纪便胆识过人,后来他加入潍北武工队,拆公路、炸铁路,重重地打击了驻潍县的日军。日本投降后,他又投身解放战争,连父母去世都没能回家看一眼。 自卫团小团员 跟着大人伏击日军 孙洪文于1927年出生在北平旺村,今年已88岁高龄。谈及当年的抗日战争,他首先想起的就是1938年的南平旺伏击战(也称北平旺伏击战)。“那是1938年农历三月十六凌晨,一辆汽车拉着一车日军,在我们村南边的烟潍公路上行驶。我们好几个村的大人小孩跟着一支游击队,和他们打起来了。”孙洪文说,那一年,他11岁,“那是日军全面侵华的第二年,我那时还小,什么也不懂,只知道大人们一早起来打敌人,我就拿着个农具跟着去了。我记得,当时日军的汽车从村前的公路经过,村里的年轻人朝他们扔炸弹。然后我们在公路边上吊起了8个生铁炮,炸了他们的汽车。”孙洪文回忆道。 汽车被炸后,里面的日军全都跑出来了,没地方躲藏,只好往路边的沟里跑,这下可被村民们逮着了,村民纷纷扛起锄头、铁锹、铡刀等满地里追日军。“我跟在大人身后跑,跑着跑着就看见前边有人把日军包围起来打,那时候我小不知道害怕,就跟着过去看,有日军被打死,我还在地上捡了村民扔的工具,打了两下那个死了的日军。”讲起那段经历,孙洪文满脸兴奋。年少的他便胆识过人,是村里自卫团的小团员。 据了解,在这场战斗中,南平旺村、北平旺村、郭家官村等附近多个村子的村民,与一支30多人组成的抗日游击队互相配合,打死日军16名,缴获了轻机枪、大盖枪、手枪、弹药等一大批军用物资,并烧毁了一辆日军汽车,驻潍县城的日军遭受了沉重打击。 这场战斗日军损失惨重,大为恼火,紧接着就对几个村子发动了报复,幸亏村民们连夜逃走,躲过了日军的疯狂扫荡。 “打完仗后,大家就知道城里的日军肯定会回来报复的,于是各自回家收拾了东西,跑到了北大门、五里堡等几个很远的地方。我们躲了几天回来后,南边的村庄全都被烧了,房子、庄稼都没了,要吃没得吃,要喝没得喝,不知道该咋办了。”孙洪文告诉记者,“后来,南边杨家埠村的村民用担子担着,一趟趟给我们送吃的,一直送了一个多月。” ◎花絮 听说记者来,穿上新衣服坐在门口等 7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寒亭区寒亭街道北平旺村,快要走到孙洪文家时,远远地便看到一位身穿白褂、头戴草帽的老人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精神矍铄,笑容慈祥,他就是今年88岁的孙洪文。见到记者,孙洪文先是咧开嘴笑,然后拄着柺杖慢慢地站了起来。“你来了啊。”这是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听说有记者要来采访他,一大早就起来了,还专门穿上了新衣服,坐在门口等着。”孙洪文的家人告诉记者。记者看到,孙洪文和老伴住的还是村里的老房子,土炕、小饭桌、椅子、衣橱、电视等,都是一些很旧了的家具。进屋之后,孙洪文便坐在一个宽大的椅子上开始看电视,还不时地发出一阵阵笑声。 “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视,平时喜欢出去逛逛,逛够了回来就坐在椅子上看电视,跟个小孩儿似的。”孙洪文的老伴张素华告诉记者。 不顾家人阻拦偷偷参军 孙洪文说,那时候,日军每次进村不是打人杀人,就是放火、抢东西,无恶不作,乡亲们恨之入骨。“日军来了以后,不准村民们在公路两边种高秆的庄稼,巡逻的日军时不时向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放冷枪,打死了好几个种高秆庄稼的农民,这么欺负我们中国人,能不恨吗?” 日军烧房子抢粮食,乡亲们只能被迫到处躲藏,年幼的孙洪文也天天跟着父母到处跑、到处藏。但是孙洪文知道,躲藏终归不是办法,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参军打仗,把日军赶出中国,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于是,几年以后,当孙洪文长成健壮的青年后,他毅然决然地去参了军,他要把敌人赶出中国! 1944年冬天,孙洪文17岁,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跑去参了军。“当时一起参军的还有我们村里的12个青年,可后来他们都跑了,就剩我和另一个同乡。部队里的战友见村里其他人都跑了,就俺俩还在队里,嘲笑说你们北平旺村就剩了俩,我说不要紧,过了年我把他们都抓回来。”孙洪文回忆道。他当时参加的是谭永昌领导的潍北武工队,那时的武工队也叫区中队。参加武工队没几天,队伍就接到上级命令:破坏潍县城南日军的铁路。 “接到任务后,我们下午5时吃了饭,天一黑,每人扛着一些炸药,就赶往城南铁路,把炸药埋在铁道下炸铁道。我们一连炸了十几个晚上,一听到爆炸声,日军就出来追,我们就藏,等他们走了我们再接着炸。因为炸药威力小,炸得很慢,我们每次都在那儿待一晚上,天快亮时往回走。有一次,一队日本兵在路上拦截我们,被我们打跑了。”孙洪文说,由于他们的连夜破坏,敌人的铁路遭到了惨重的损失。 在武工队,孙洪文有个外号叫“小摩托”,会爬不会跑,打仗时匍匐着爬,主要负责夺敌人的枪。打了一春天的仗,他们夺了敌人二十多杆枪。孙洪文告诉记者,当时武工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群众破坏日军的公路和铁路,那一年的春节,孙洪文他们在战地上过的年,虽然想家,可是战斗需要他们,他们必须坚守。 英雄已老去,故事永流传 解放战争期间,潍北武工队加入了正规部队西海二团,孙洪文也被调到了当时的华东后勤司令部警备旅,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多次立下战功,在这期间,他的父母受战乱迫害,客死他乡,孙洪文都没能回家奔丧。 1954年,孙洪文向部队提出复原请求,理由是他要找到父母的遗骸,带回老家安葬,部队批准了他的申请。“1954年我从部队回来的,战争的时候两个老人都死在北乡了,俺爹死在固堤场,俺娘死在赵家岭,还有个小妹妹在家里。当时,俺娘管不了我,我才去当的兵,现在想想对不起她啊。”作为家里的独子,父母去世都没能尽孝是孙洪文这一生的伤痛。 据了解,1945年,孙洪文参加解放战争之后,他的父母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报复,跑到寒亭北部的北洼里避难,战乱加上饥饿,孙洪文的父母都死在了那里,再也没回来。孙洪文回到家乡以后,找回了父母的遗骸并安葬在了老家。他说:“那时穷,就用席子卷了卷,拉回来埋了,总算是回了老家”。 回到家后孙洪文干起了保卫,先是在农业社干保卫,后来回到村里的合作社干保卫,分了队以后又干起了小队长。从那以后,孙洪文就一直生活在北平旺村。 孙洪文的妻子张素华今年82岁,身体非常硬朗,他们还有3个儿子2个女儿,家庭美满幸福。如今的孙洪文,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当年的意气风发也许早已被岁月磨平,然而透过历史的迷雾,埋藏在心底的那段岁月却依然清晰。他老了,耳朵聋了,口齿也没那么清晰了,但是他的故事和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都应该被铭记。 文/图 本报记者 孙永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