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致敬悲壮历史 走近抗战英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站岗放哨送鸡毛信儿童团长人小胆大
2015年08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站岗放哨送鸡毛信儿童团长人小胆大



人物档案:
  吴德娟,1927年生人,山东栖霞人。担任过儿童团长、少年先锋队队长,当过民兵。1947年参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过龙口战役、淮海战役等数十次战斗。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西藏平暴等,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1963年,转业到寒亭原固堤镇税务所工作,1970年从寒亭区汽车第四运输公司离休。
  8月8日,在寒亭区北美枫情小区,记者见到了88岁的吴德娟。除了听力不太好,他身体还不错,饱经岁月洗礼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虽然曾经骁勇善战的年轻士兵,变成了满头银发的老翁,很多事情已经随着岁月淡去,但那段抗战经历却一直深深地印在吴德娟的脑海里。
日军横行,他背着妹妹躲进山里
  “可能打仗多了听力受了影响,戴着助听器也不太管用。”吴德娟的老伴姜桂芝说,虽然已经在潍坊生活了五十多年,吴德娟仍然有着浓重的胶东口音,如果有外人来常常需要她当“翻译”,他爱跟别人讲自己的从军故事,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说起自己的抗日经历,面对记者,吴德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吴德娟的老家是原栖霞县苏家店乡吴家村,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妹妹。小时候,一家人靠父亲给人当长工勉强维持生计。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胶东人民抗日武装正式诞生,揭开了胶东武装抗日的序幕。栖霞是个老根据地,苏家店乡驻扎着不少抗日队伍,时常与来犯的日军爆发激烈的武装冲突。“听我婆婆说,村子旁边河里的水都是红的,到处都是尸体。因为家里太穷,她晚上就去偷偷剥尸体的衣服,洗干净了给孩子做衣服穿。”姜桂芝说。
  日军时常到附近村子里烧杀抢掠,听到日军进犯,吴德娟就背着小妹妹跟一家人躲进附近的山里。吴德娟童年的记忆里总是听到老人和孩子的惨叫声。1941年栖霞闹饥荒,日军到老百姓家搜罗粮食,挨家挨户翻个底朝天,只要看到粮食不说二话就抢走。
  在战争中常有抗日战士受伤,村民家中也时常收治伤兵。1938年,吴德娟的大娘将一位受伤的战士藏在了家中。扫荡的日军很快赶了过来。为了隐瞒战士的身份,大娘谎称这是自己的儿子,干活受了伤。但日军听不懂大娘的话,硬是将伤兵拖起来将其打死了,大娘的腿也被打断了。时隔多年,这段经历吴德娟一直无法忘却。
当儿童团长,替八路送信送食物
  为了筹集军需,八路军得到老百姓家动员募捐。“八路军对老百姓很好,冒着生命危险打日军不说,看到谁家困难还把募捐的东西分给他们。”吴德娟说,他很乐意为八路军干点力所能及的活。1941年,14岁的吴德娟帮忙把募捐的东西送到乡里。看他这么小的孩子也热心为抗战贡献力量,乡里委任他为儿童团团长。
  当上了儿童团团长,吴德娟自觉地承担起了站岗放哨、送信等任务。“月儿弯弯,星光闪闪,我们都是儿童团。站岗放哨,又捉汉奸,有了消息给八路传。”这是栖霞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歌”。乡里的儿童团有二三十个孩子,只要有敌人进犯,儿童团成员就相互传信,让村民们快速转移。
  “信都是叠成四角形,带鸡毛的叫‘鸡毛信’,意思是非常紧急。”吴德娟一边说着一边随手拿起纸折了起来,“现在手不听使唤了,叠得不好。”吴德娟说,日军从村东来,他们就通知乡亲们从村西边转移。
  另外,儿童团还承担着盘查行人和募捐的任务。所谓盘查行人,就是看到陌生人进村要询问他来自哪里和去处,并看他有没有“路条”,如发现可疑人员要扭送到乡里。募捐就是把各家各户慰劳八路军的食物,如小米、鸡蛋、花生等收集起来送到部队。
  后来吴德娟又加入了少年先锋队,承担的任务与儿童团差不多。“当时家里人只当我在外边疯,不知道我干什么去了。”吴德娟笑着说,那时候年纪小、胆子大,什么也不怕。
加入民兵队,破坏敌人炮楼电线
  1945年初,吴德娟加入了民兵队,守卫村民们的安全。
  当时日军占领“金都”招远,对黄金矿石开展疯狂掠夺。招远的九曲村距离吴家村只有三四十里路,日军在山上建了高大的炮楼看守金矿,有时候晚上在吴家村能远远看到炮楼上的灯光,吴德娟等人便一直琢磨着给炮楼“使坏”。
  一天,吴德娟和几名民兵瞒着家人步行来到了九曲村,装作来游玩的村民,悄悄靠近了炮楼。“炮楼有几层楼高,周围围着一圈铁丝网,里边有人把守,根本无法靠近。”吴德娟回忆,他们观察发现有一根日军用来通讯的电线连接到炮楼上,这根电线很长,一直伸到铁丝网外,他们便决定对这根电线下手。
  夜幕降临后,等日军放松警惕,他们用钳子把这根电线剪断了。“剪下来大概有二三十米长,线刚剪断炮楼上就传来枪声,我们趁黑赶紧跑了。”吴德娟说。
受他影响,孙子高中毕业后去当兵
  “今天的生活是以前不敢想的。”吴德娟说,能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活着走下来,能有现在的生活他已经很满足了,他时常给儿孙讲自己的经历,教育他们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今天是我们拿命换来的,你们就是受点累也没关系’,这是老伴最常对孙子说的话。”姜桂芝笑着说,听老伴讲了一辈子抗战故事,如今他上了年纪有些健忘,反倒是她在老伴讲故事时常提醒。
  在吴德娟的影响下,他的孙子高中毕业后就到北京当兵了,外甥女也成为一名军人。孙子每次来电话,吴德娟虽然听力不好,但还是接过电话给孙子讲上一段抗战故事。
  看《新闻联播》是吴德娟每天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我读报纸、看新闻,了解国家政策,教给孩子正面的东西,做人要走得正、做得正、为人民服务。”吴德娟说,这是军人的作风,他一直用这个准则要求自己,也希望能影响到子孙后代。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晓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