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庆德 著 (上接2015年8月17日A13版) 板桥没有因年老而自惭,没有因去官而自卑。人的风发意气,豪宕胸怀,滔滔文思,无尽诗兴,岂是以年龄而论的!岂是以当官还是为民而别的!他想,自己不管是张筵赌酒,策马登山,还是属文论事,赋诗作画,哪一桩曾减当年,哪一桩又曾让青年,哪一桩又次于那些官员!书罢,高声吟唱,那壮心不已的神采折服了四座。 接下来的两首,一写扬州明媚的春光,一写酒筵散后归途的月色,没有奉迎之词,没有慷慨之语,轻松、自然,如妙女曼舞,琴瑟低语,似乎归入了化境。 这次虹桥修禊,堪称扬州文化史上的盛会,许多资料都有记载。自此之后虹桥修禊虽没有停,但规模却小了许多。乾隆二十八年(1763)板桥又参与了一次卢雅雨组织的虹桥修禊,这时卢已七十四岁,板桥也已七十一岁高龄了。这次修禊不仅与会者少,热闹的程度也差了许多。三月三日修禊会上,未见有板桥诗文奉和,据《昭阳述旧编》记载,直到四月五日板桥应卢雅雨之邀泛舟虹桥,才作了一首《和卢雅雨虹桥泛舟》诗: 今年春色是何心,才见阳和又带阴。 柳线碧从烟外染,桃花红向雨中深。 笙歌婉转随游舫,灯火参差隔远林。 佳境佳辰拼一醉,任他杯酒渍衣襟。 天阴有雨似乎减弱了游兴,但这还不是主要的;是岁月消磨了豪情,故而旧景难再。六年前“老怀豪宕”、“策马登山”的狂放已成过去,饮酒也不是什么愉快的事了,遇到这“佳境佳辰”,只得“拼一醉”。一个“拼”字下得真好,把那欲饮无力,又不能不饮的心态活画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虹桥修禊,板桥与袁枚[17]相遇了。袁枚比板桥小二十二岁,但袁枚的才华、名气已是誉满天下。两位才子早就惺惺相惜。板桥在潍县任上时,听说袁枚故去,这位只是神交、并未见面的才子,令板桥放声痛哭,埋怨苍天不惜人才,后来才知是传说有误。如今见面了,兴奋不已而又感慨万端。投壶饮酒,画舫流连,最后把他们的相遇付之于笔墨。袁枚有《投板桥明府》七律一首云: 郑虔三绝闻名久,相见邗江意倍欢。 遇晚共怜双鬓短,才难不觉九州宽。 虹桥酒影风灯乱,山左官声竹马寒。 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 诗后袁枚有两条自注,一是在“遇晚共怜双鬓短,才难不觉九州宽”联下注云:“君云,天下虽大,人才有数。”二是在“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联下注云:“有误传余死者,板桥大恸。” 板桥也有《奉赠简斋》七律一首,云: 晨星断雁几文人,错落江河湖海滨。 抹去春秋自花实,逼来霜雪更枯筠。 女称绝色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 不买明珠买明镜,爱他光怪是先秦。 奉赠简斋老先生正,板桥弟郑燮。 这首诗的墨迹现藏四川省博物馆。可板桥在收入诗文集时只留了颈联,并将“女称绝色”改为“室藏美妇”。是何原因?应是板桥敬袁之才,赠诗也需佳句,非佳句即当删去吧。 注释 [1] 程绵庄:字启生,号廷祚,江苏江宁人,治经学。有《青溪文集》行世。 [2] 黄瘿瓢:即“八怪”之一黄慎,号廮瓢子。 [3] 李御:诗人。字夫,号萝村,诸生,有《小花诗集》行世。 [4] 王文治:文学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有《梦楼诗集》。 [5] 金兆燕:文学家,字仲樾,号棕亭,安徽全椒人,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官国子监祭酒,工诗词。 [6] 张宾鹤:字尧峰,浙江余杭人,为人不拘小节,后落拓京师。 [7] 蒋州:古州名,因蒋山而得名,此指南京。 [8] 颜谢:指南朝刘宋时著名诗人颜延之,谢灵运。 [9] 太液、昆池:指太液池、昆明池,均为汉武帝开凿,在今西安市,此处比喻保障湖。 [10] 日华:汉代宫殿名。 [11] 长杨:秦时宫殿,汉时修葺并以宫中垂杨命名。 [12] 上苑:即上林苑,汉代皇帝园囿。 [13] 甘泉、羽猎:汉代杨雄作二赋名。 [14] 禊帖:修禊时记录诗赋的帖子。 [15] 十二红楼:指扬州有名的歌妓楼馆。 [16] 景阳更:齐武帝萧赜于宫中建景阳钟楼,令宫人闻钟梳妆。 [17] 袁枚:清浙江钱塘人,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四年进士。 第二十三章生时熟时 板桥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月下旬,为瀛翁作《竹石图》,在画上题了两首七绝,其第一首云: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一年板桥六十六岁,已去官六载。这时的他吟出了“画到生时是熟时”之高论,其中包含着对画的深切体悟,也透着一种深刻的哲理。这个“生”,不是生疏之“生”,是别开生面之“生”,是无“似曾相识”之“生”,是熟中之巧,是积淀中生出的精华。“生”寓“新”意,是“熟”与“旧”的反面,是特色与个性,是蜕变和升华。 板桥的绘画以兰竹石为主,尤精于竹。他没有专门的拜师学画,基本上属于文人那种逸笔草草,聊以寄兴的东西,但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郑竹”、“郑兰”之誉,同代人珍之,后来人更视为圭臬。纵观板桥画风的形成,也如其他大家一样,是走的师造化、师传统的路子,只是板桥更个性化了一点。 板桥在讲到自己师造化的时候,说:“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此所谓元气,乃指物之本性,即原始、自然的东西。他在乾隆十八年(1753)三月作《雨后新篁图屏风》的题记中写道:“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并题诗云:“影落碧纱窗子上,便拈毫素写将来。”这个“影”,指的就是竹影。“竹影”成了板桥摹写的范本。 诗文可以触景生情,赋之以寄怀。大自然的景色同样能使他有所感,有所悟,随即付之于笔端,形成画图。板桥的竹多依于石侧,那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题竹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竹石图几乎是板桥绘画的一种标志。可这一天,板桥看到了水中之竹,受到启示,产生了一种新境界,即作《沙水竹石图》,在题识中引经据典,云: 竹之在山不待言。《诗》曰:“淇泉绿竹”;《史》云:“渭川千亩竹”;少陵云:“映竹水穿沙”;又曰:“懒性从来水竹居。”是竹不独爱山,又爱水也。今为沙水竹石之图,且系之以诗曰: 知[1]仁山水分头乐,竹性由来得兼之。 若使相逢鲁司寇,杏坛应种百千枝。 有一天板桥泛舟江上,见江岸翠竹一片,隐约可见屋舍,又闻人语茶香。第二天径入竹林拜访,见林中又是一番景色。透过竹隙,视大江旷野无边无垠,触发了灵感,当即作《竹图》,并题了长跋。跋文简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曰: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颺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馌[2]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