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圈养”的男孩羞答答父亲应多花时间陪伴,培养男孩阳刚之气 |
|
|
父亲关注少孩子行事模仿母亲 奎文区胜利东小学校长谭晓升指出,很多中小学男生倾向于中性化,他们的行事风格中坚强、勇敢的阳刚之气在逐渐弱化,反而一些说话“娘娘腔”、爱哭、软弱的女性特质在增加。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 在谭晓升看来,家庭环境是导致男生中性化的重要因素。家长平时对孩子过度溺爱和保护,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办,有求必应,使得男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本该属于男孩性格中的一些坚强、勇敢的特质如花儿般凋谢了,孩子失去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变成温室里弱不禁风的花朵,受挫能力弱、遇到事只能哭。 再者,在现代家庭中,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关注较少也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很多家庭中,父亲担当家庭经济的顶梁柱,工作较忙,缺乏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慈父严母型的教育理念致使母亲成了孩子教育的主导地位。在学习上严厉,生活上宠溺,孩子缺乏父亲的榜样,行事模仿母亲,所以性格中女性特质较多。 作为父亲,应尽量多花时间跟儿子在一起,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男孩子喜欢的篮球、爬山、钓鱼等运动项目,多陪孩子聊聊天,多倾听,少训斥。 在学校层面,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调也是导致男生性格中性化的因素之一。在小学教师的队伍中,女性比例大大超过男性。尤其是任低年级课的教师,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除了父母,教师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群,他们在有意无意地模仿着女教师们的言谈、举止和仪表等,而女教师们也在不经意中以女性的特质影响着学生。由于这样长期的潜移默化,生活在女教师包围圈中的男学生,在其言行、性格会出现爱哭、懦弱等女性化特征。
强势母亲容易培养出弱势儿子 潍坊市唯爱青少年成长中心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岩峰表示,男孩女性化倾向不是指生理方面的变化,而是指外在行为的一种现象。 魏岩峰指出,随着社会、家庭对孩子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汉子”深入人心。能够被称为“女汉子”,彰显着一种力量、责任和担当的褒奖。相比之下,另一种所谓的“娘娘腔”凸显了男孩女性化的倾向。 魏岩峰表示,强势母亲更容易培养出弱势儿子。这样的母亲通常说一不二,父亲在孩子心目中非常“弱化”,尤其是有些母亲在孩子面前不树立父亲形象,经常数落父亲,甚至直接贬损父亲,这样的孩子在心里会以女性形象为支撑,男性人格得不到成长与进化,从而女性特征相对增强。 魏岩峰还表示,男孩女性化倾向与家庭教养中的性别意识弱化也有很大关系。有些家庭喜欢女孩,男孩出生后,母亲喜欢以女孩或者中性装扮来打扮男孩,致使孩子从小性别意识开始弱化。另外,家长在生活中某些习惯性的语言暗示也会无形中对男孩性别意识产生不良影响。譬如:女孩比男孩子要乖、女孩更疼妈妈等。
“散养”孩子更能培育阳刚之气 潍坊市妇女儿童援助热线特邀专家、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于滢泉表示,学校里孩子多,从管理和安全角度来说,女孩的性格更方便管理,男孩子调皮是不被鼓励的,男孩的一些好动、竞争与叛逆的天性往往被看作缺点。 说到家庭教育,于滢泉指出,现在每个家庭基本就一个孩子,稍微有点闪失,那都是不可承受的悲痛。现在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太多,很多家长不是不想放手,而是不敢放手。 相对来说,孩子“散养”程度高,成长会更加充分,“圈养”方式会使得男孩的开放、开拓意识得不到发展,男孩的阳刚气质得不到培育。
参加吃苦训练磨练男子汉意志 北宫东街社区青少年指导中心负责人宋剑锋表示,男孩子就应该有男子汉的气概,怕吃苦,遇事哭哭啼啼的“文弱气”对成长不利。 宋剑锋指出,男孩应该有的大胆、勇敢等特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受社会环境和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好父母比老师更重要,家庭教育在男孩子的力量感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家长,可创造机会让男孩子充当“保护神”的角色,让孩子参加一些吃苦训练,磨练孩子的男子汉意志。同时,还要从小教育孩子学会遇事承担后果,培养男孩子的责任心。本报记者 刘江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