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风筝之爱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为凑学费干搬运,他差点晕倒
2015年08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凑学费干搬运,他差点晕倒



母亲已五个月没发工资,刘希凯家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
  中午时分,太阳正高,母亲在院子里洗衣服,19岁的刘希凯帮母亲拎来一桶桶清水,汗水不断滴落下来。8月22日,当记者来到青州市庙子镇兴旺店村刘希凯家时,正好看到这一幕。刘希凯今年考入了山东理工大学,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个人把他和姐姐拉扯大。眼看距离大学仅一步之遥,而母亲已经五个月没发工资,学费成了最大障碍。
父亲去世时他两岁,母亲养大姐弟俩
  22日上午11时30分许,记者跟随潍坊爱心义工来到青州市庙子镇兴旺店村刘希凯家中,房子很简陋,但家里收拾得非常干净,一进院子就看见刘希凯的母亲邱爱香正在洗衣服,刘希凯在一边帮忙。
  看到有人来,邱爱香连忙站起身来。这个朴素的农村妇女不善言谈,但儿子考上了大学,她还是迫不及待地想跟义工们分享自己的喜悦。原本邱爱香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疼自己的丈夫,有一双儿女,但1998年丈夫工作所在的化工厂发生爆炸夺去了丈夫的生命,那时大女儿还没上小学,刘希凯还不到2岁。悲痛欲绝的她曾想一死了之,可一看到一双年幼的儿女,她一下子清醒了过来。这些年不是没人劝过她改嫁,但她始终不为所动,她怕改嫁后两个孩子受委屈。
  邱爱香说,现在想想她都不知道这些年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好在,儿子考上了大学。可是,由于她所在的工厂效益不好已经5个月没发工资,凑不齐儿子的学费,让她心急如焚。
高考前失眠致成绩不如意,他有些自责
  看着一旁面带倦容的母亲,刘希凯很是心疼。从小,他和姐姐与母亲相依为命,养成了如今比较内敛的性格,喜怒哀乐都不轻易表露在脸上。看到母亲为他考上大学而兴奋不已,他反而显得有些自责和失落,因为他在高考中发挥得不是特别理想。尤其是数学,平时他的数学成绩和总成绩在班里都是数一数二的,但高考他数学只考了110多分,总分也才575分,比平时模拟考试成绩差了三四十分,他一直没原谅自己。
  刘希凯说,高考发挥失常主要是因为考试前一天晚上他失眠了,直到凌晨3时多才睡着。高考时,他心里特别忐忑,他明白这是他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也知道母亲对他寄予了多大的期望,可能因为想得太多,压力太大,背负了太沉重的心理包袱,导致失眠。成绩不如预期,母亲一句责备的话都没说,刘希凯反而更加自责。
  填报志愿时,刘希凯决定报考山东理工大学,这样离家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回家方便一些。“这些年母亲照顾我们姐弟俩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如今姐姐已经出嫁了,我希望上大学也能离家近一些,可以时常回来看看她。”刘希凯说。
高中暑假就打工,尽可能让母亲歇一歇
  刘希凯的大学学费是每年5000元,不过由于是第一年入学,加上住宿费、被褥费、军训费等费用,一共需要7300多元。对于刘希凯这个家庭来说,这笔钱想凑齐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母亲邱爱香已经5个月没发工资,家里现在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
  高考后,别的孩子都回家放大假了,刘希凯回到家后的第三天就赶往青州找暑假兼职。高一高二的暑假,刘希凯就开始到青州打工,结果四处碰壁。“去年还曾经到饭店里当过一段时间的服务员,但今年怎么找都找不到这样的工作了,人家一听是干短期工,根本就不要。”刘希凯说,以前他还去电子厂打过工,工作也不是特别累,但今年不少单位都在减员,想找份相对轻松又能挣钱的短期工很难。
  在青州呆了两天,没找到工作,带的钱花了一大半,刘希凯急了,决定到青州市劳务市场上碰碰运气。在劳务市场上蹲了半天,刘希凯终于等到一份搬运工的工作,装车卸车是力气活,按工作量的多少计算工资,一天能挣100多元。由于从小到大都是在学校里读书,这样的活刘希凯干得特别吃力,干了半个多月就再也承受不住了,而且在一次装车的过程中摔倒在地上。老板看他差点中暑昏倒,吓得不敢再用他了,给他结了账,差不多半个月挣了1200元钱。
  回到家以后,刘希凯又跟着小舅去了淄博,在小区里给别人安装网线,由于整个小区是一个工程,目前还没有干完,所以也不知道能挣多少钱。“我已经长大了,不能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到母亲身上,想尽可能帮她多分担一些,让她歇一歇。”刘希凯说。
把义工当做亲人,不想让每一个人失望
  采访过程中,邱爱香嘴里始终叨念着,儿子能考上大学,离不开社会上好心人对他们一家的帮衬。看着坐在自己身边的刘希凯,邱爱香的眼中满是慈爱。她悄悄对记者说,希凯今年的高考成绩不好,心里一直在自责,怕让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失望,让她看着既心疼又欣慰,心疼的是儿子有心事,欣慰的是儿子懂事了。
  私下里跟记者聊天时,刘希凯同样对义工们充满感激之情。他对记者说,从他上初中开始,就有义工了解到了他家的情况后给他一些帮助,有些义工会专程去学校里看他,有些义工会不定期地给他一些生活费,这么多年来,他们的帮助从来没有间断过。可以说,没有义工们的长期帮助,就不可能有他的今天,尤其是义工们对他的精神鼓励,让他受益匪浅。
  谈到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刘希凯的愿望非常简单,就是希望能拿到奖学金,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也能让社会上一直在关注和帮助他的好心人放心,让他们知道一直帮助的这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可以自立自强了。
  刘希凯说,社会上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太多了,他记不住每一个人的名字,但他却记住了这些人给他的关爱和扶持,希望将来自己有能力了,也能成为其中一分子,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回报社会。
  “在我心里,这些义工就跟我的亲人一样,如果没有他们,我的人生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刘希凯说,他不想让自己的任何一个亲人失望。
  由市文明办、潍坊晚报和潍坊爱心义工共同打造的“风筝之爱 2015暑期爱心助学圆梦大型公益活动”仍在继续。寒门学子为梦想自强不息的经历感动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爱心人士能伸出援手,为这些寒门学子实现梦想助一分力,公益电话为:8196199。刘希凯的中国银行账号为:*******************,开户人:刘希凯。
  文/图 本报记者 赵春晖
◎相关新闻
电话短信响不停 刘云龙学费有谱
  本报讯 8月26日,本报以《爷仨挤一张床睡,夏天像火炉》为题,报道了青州市庙子镇南后峪村19岁学子刘云龙由于母亲出走,他和弟弟与父亲相依为命,艰苦求学一事。不少爱心读者被刘云龙这个乐观坚强的孩子感动,纷纷对这个孩子施以援手,截至26日晚8时,刘云龙收到了6500多元爱心款。
  26日上午10时许,刘云龙收到了第一笔爱心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给他汇来了1000元。这条短信过后不久,又有两位好心人给他汇了200元和300元。此后,刘云龙的电话开始频繁响起,有的是短信提醒现金入账,有的则是好心人给他打电话,询问他的生活情况,给他关怀和鼓励。看到银行卡里的金额不断增多,刘云龙说,他的心里沉甸甸的。
  当天,本报的电话也一直响个不停,不少好心人纷纷打电话过来询问刘云龙的情况,有的人要了刘云龙的联系方式,有的人想去青州看看他。
  每收到一笔爱心款,刘云龙都会发短信告诉记者,希望以此来表达对好心人的感谢。一天时间,刘云龙给记者发了十几条短信,打了数次电话,电话中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当天下午4时许,刘云龙又给记者发来一条长长的短信。他在短信中说,给他打爱心款的好心人特别多,多的一次性打款1000元,少的一次性打款10元。这一笔笔入账都是好心人对他的关爱,他在感激的同时又觉得有些愧疚,因为他觉得自己给社会增添了负担。如今,他为了自己的发展,不得不求助于好心人,将来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把社会上好心人对他的帮助回馈社会。
  当晚8时许,有位好心人为刘云龙汇了3000元,至此刘云龙收到了6500多元爱心款。   (记者 赵春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