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致敬悲壮历史 走近抗战英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为探日军情报,他当乞丐流浪
2015年08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探日军情报,他当乞丐流浪



刘化昌14岁参军做了三年情报工作,抗战胜利后才穿上军装
  身穿军装,腰别手枪,手中再握个手榴弹……这一身装扮似乎是战争岁月军人的写照。而对昌乐县五图街道边下村的刘化昌来说,从1942年参加八路军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他却没能穿过一次军装。从14岁开始,他每天以乞讨者的身份探听日军的一举一动,一路走一路流浪,在日军出没的地方搜集情报,将获得的信息传给八路军。8月20日,记者来到了刘化昌的家中,听他讲述不一样的抗战故事。
14岁加入八路军,到日军住处探情报
  刘化昌对记者说,他1928年出生在当时的昌乐县五图镇边下村。对于父亲,他没什么印象,母亲一个人带着他和三个哥哥一起生活,印象中小时候没吃过一顿饱饭,还经常出去讨饭。
  “后来我三个哥哥都参军了。我年纪最小,就留在了家里。1942年,我在乞讨过程中认识了一名八路军。”刘化昌说,虽然他当时对当兵还没什么概念,但多年来,他目睹了日军在家乡的暴行,当听到那名八路军问他要不要参加八路军帮忙搜集情报时,14岁的他一口答应了。
  刘化昌说,以前乞讨时他看到有日军就会赶紧绕开,身份发生变化后,他会努力向日军所在的地方靠近,尽可能掌握日军的信息。“我还去日军的住处乞讨过。”刘化昌笑着说,进入日军的住处后,他需要尽最大可能去记住眼前看到的一切,有多少枪、多少炮、多少日军,然后将信息送到接头人那里,“当时日军一般不抓小孩,掌握到里面的情况后我就抓紧离开去报信。”

找到接头人传信息,有时需要对暗号
  刘化昌对记者说,他无时无刻不把获取情报的事记在心里,一旦在街上看到有日军集合,他便知道他们又有新行动了,便会故作镇定地上前跟一些汉奸搭话,问他们要干什么去。
  “有的人会对我厉声呵斥,但有时也会碰到一两个多话的人,透露出日军的行动计划。”刘化昌说,掌握情况后,他会若无其事地慢慢走开,一但离开日军的视线,便会加快脚步尽快把获得的信息传给接头人。
  刘化昌说,负责和他接头的人有的是理发店的伙计,有的是路边摆摊的小贩,熟悉的就直接传递信息,如果碰到不熟悉的人则需要对暗号,“时间太久了,具体的暗号内容我都想不起来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把获得的信息告诉接头人后,接头人会给我写一张纸条,然后我再把这张纸条交给下一个接头人。”
  这样的日子刘化昌过了三年,这三年的时间里,还是孩子的刘化昌就这样以乞讨者的身份做着“地下工作”。刘化昌说,他也曾担心万一被日军发现会不会惨遭厄运,但那个年代里,老百姓骨子里都有一股正气,一想到日军的暴行,偶尔袭上心头的恐惧很快便会烟消云散。
经常讨不到饭吃,冬天钻柴火垛睡觉
  三年的时间,小小年纪的刘化昌一个人到处乞讨,连个乞讨的破碗都没有,鄌郚、乔官、南郝……刘化昌搜集着一切可以搜集的情报,他自己也记不清走过多少路,有时候连自己在哪个村庄他都不知道。
  刘化昌告诉记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也经常讨不到饭。讨不到水,碰到路上有水坑他就顾不得是否干净趴下便喝。讨不到吃的,看到别人扔了还没坏的食物他也强忍着下咽。没有鞋子、衣服穿,他就到垃圾堆里捡别人扔掉的。“那时候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好好地睡一觉,平时就在村民家的门口、大树底下、大石头旁边等地方凑合着睡,但是到了冬天下雪的时候就会很遭罪。”刘化昌说,冬天他最希望能遇到一个柴火垛,那样他就可以在柴火垛里掏个洞,钻到里面取暖。
  在刘化昌的记忆里,那时人们虽然时刻面临着被日军扫荡的恐惧,但对他这种乞讨的孩子还算仁慈。“如果遇到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就会给点吃的或者给点热水喝。那时候要是能在除夕夜讨到水饺,就是最幸福的事了。”刘化昌说,当时水饺对于他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
目睹日军暴行,日军投降后才回队伍
  吃不饱穿不暖并没有让刘化昌觉得难过,乞讨路上看到的日军暴行却让他非常痛苦。刘化昌说,他曾亲眼看到一些没有“良民证”的人被日军抓去活埋。
  “那时候成年人都要去日军那里办‘良民证’,有‘良民证’的才敢在路上走。我当时年龄小,长得也矮,所以不用‘良民证’也可以在大街小巷走动。日军发现那几个人,没给他们任何解释的机会就抓去活埋了。”刘化昌说,他记得,当时昌乐小埠前村的一个村长也被日军活埋了。因为那时日军控制了那个地区,各村村长每天都要去汇报村里的情况,小埠前村的村长因为在汇报情况时笑了一声,就被拖出去活埋了。
  日军的种种暴行,都深深烙印在刘化昌的心里,70多年过去了,他依旧忘不了。1945年,日军投降,刘化昌也结束了乞讨生活,回到八路军的队伍中。回忆起抗日战争年代的风风雨雨,刘化昌说,自己是没穿过军装,没扛过枪的八路军,以乞讨者的身份走过了三年。参加完解放战争后,刘化昌回到家乡与妻子领了证,但就在他们准备举行婚礼时,却又接到通知要去参加抗美援朝,就这样把婚礼延后了一年。
  如今的刘化昌已经87岁,面容清瘦,头发花白。因为患白内障,他做过两次手术,但视力仍旧不是很好。没事的时候,他就会向孩子们讲讲自己乞讨的苦日子,或者跟村里的老人聊聊那时日军的暴行,还经常拿出一枚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反复看。刘化昌说,那是他最珍贵的宝贝。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早花

  刘化昌 1928年生人,1942年参加八路军,成为一名情报员。解放战争期间仍主要担任情报员职务。参加抗美援朝时,担任骑兵。1955年复员回乡。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