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第03版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标题导航
富裕生活抛一边一家五人干革命
2015年09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富裕生活抛一边一家五人干革命



  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于清家中兄弟姐妹9人,5人在抗战时期参军。16岁时,鬼子到家中扫荡,他上前阻止,被鬼子用刺刀捅破棉袄。1944年,他追寻三哥四哥的足迹,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8月25日,记者来到安丘市机关干休所见到了于清,听他讲述自己的抗战经历。
人物档案
  于清,1928年出生于莒县,现定居安丘。1944年春天参加了莒中县青山区区中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抗日战争期间,曾多次从日本鬼子的刺刀、子弹下死里逃生。
  1952年9月转业后,于清担任昌潍专区寿南县邮电局副局长。1953年10月起,担任安丘县邮电局长至1959年9月。1959年10月起,服从组织安排,离开邮电系统,任安丘县委工业交通部副部长,至1962年4月。1962年5月起至1964年4月,任安丘县财政局长,后任安丘县总工会副主席。1984年3月至1985年9月任县总工会巡视员至离休。
祖父曾任清朝五品官员,家境很优越
  8月25日,记者来到了于清老人的家中。今年87岁的于清年迈体弱,平日主要由大儿子于海洋照顾。老人耳聋得厉害,与记者交流时,多靠在纸上写。记者看到,在客厅的沙发上摆放着好几本老人整理好的剪报,重要的地方都用红线做了标记。“现在我也已经退休了,每天都会过来陪着父亲聊会天。别看他年纪这么大了,特别关心时事,家里订着各种报纸,他每天都会剪报。”于海洋说。
  于清出生于1928年,老家位于现在的日照莒县,祖父曾任清朝五品蓝领候补官员,自幼家境富裕,因而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老人兄弟姐妹9人,5人在抗战时期参加了革命,家里是典型的抗日堡垒户。“三哥、四哥、二姐、三姐都参加了革命。受他们的影响,再加上对鬼子欺压老百姓行为的憎恨,1944年,刚满16岁时,我也参加了革命。”于清对记者说,那个时候,鬼子横行霸道四处扫荡,经常到附近居民家里白吃白喝,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明抢,所以老百姓对鬼子都十分憎恨。
  抗战期间,于清亲眼目睹了鬼子的残忍和血腥,所以他至今都不愿看抗战题材的影视剧,特别是出现日本鬼子的镜头时,会让他感到非常难受。
  交谈中,于清还拿出了一个玻璃小药瓶,据说这是当年缴获的一件战利品,虽然药品早已用完,可这些年却一直没舍得丢掉瓶子。
  另外,于清还保留着华东军区印发的防疫证,里面记载着他5次接种5种混合疫苗及鼠疫疫苗的记录。除此之外,于清还向记者展示了建国之初印刷、保存完好的硬壳封面党章。
抗议日军来家里抢东西,被刺穿棉袄
  说起对鬼子的痛恨,于清显得有些激动,虽然已经年迈,但是回忆起当年遭受鬼子欺压的经历,他依旧记忆犹新。由于当时于清的家离着莒县县城比较近,仅有10里的路程,经常有鬼子去扫荡。
  1944年春天,于清一家人正在家里做饭,这时突然来了一群鬼子,穿着统一军装,手里拿着刺刀,大摇大摆地进来之后,带头的鬼子坐在西屋凳子上休息,其他的鬼子就跑到东屋四处翻东西。其中一个鬼子找到了一块好的绸子布料,叠好后放进自己的头盔里。于清看见之后气愤不已,高腔骂了一声。“当时我本来就对鬼子恨之入骨,看见他们随便抢我们家的东西,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于清说,这名日军可能从他眼中的怒火和表情明白了他喊的是什么,于是,这名日军二话不说就上了刺刀,端起枪朝他的肚子刺来,棉袄都被捅破了。这时,于清的三哥见情况不妙赶紧跑了过来,一把紧紧攥住了日军的枪,一个劲地说好话求情,凶恶的日军这才悻悻作罢收回枪支。
  “差一点就死在鬼子的刺刀下了,不过那时年幼,根本就不知道害怕。”于清说,不久之后,他就抛弃了优越的生活,满怀抗日救国热忱、带着对日本鬼子的强烈仇恨,追寻着三哥和四哥的足迹,毅然参加了莒中县青山区区中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送信途中遭日军战机扫射,险遇不测
  加入八路军之后,于清主要负责通讯员的工作。刚刚参军不久,他就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送信”经历。
  于清回忆说,1944年9月至1945年10月,他被调到日照县政府任武装通讯员,在这期间,执行一项任务时险些遭遇不测。
  当时他受命执行一项紧急的送信任务,在送信途中,身后不远处的村庄有一支迎亲队伍,吹吹打打、抬着花轿好不热闹。“当时任务紧急,我根本就没有心思去看热闹。于是,就赶紧骑着自行车往前赶路。这时后边来了一架低空飞行的飞机,感觉就像从我耳边经过,能清楚地看到飞机上鬼子的脸。”于清说,飞机上一梭子机枪子弹向着他打来,由于蹬车速度很快,他连人带车摔倒在地滚出老远,不过,幸运的是他躲过了这些子弹。
  于清本以为这些鬼子是来袭击自己的,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们是闲着没事戏弄迎亲队伍的。“这些鬼子实在是太猖獗了,开着一架红头小飞机钻出云层,尖叫着俯冲下来,顺着公路朝着行人就是一通扫射,吓得周边的人四处逃窜。”于清说。
  打仗就有牺牲,虽然自己多次从鬼子的刀枪下逃脱了,但是于清的三哥却能像他这么幸运。于清表示,三哥一直都在战斗部队,奋战在抗战的第一线,1945年的一天,家里收到了三哥的阵亡书,这一天,他终生难忘。
  “三哥当时担任战斗部队的排长,是在攻打当时的胶南县时牺牲的。攻打胶南县的难度很大,迟迟打不下来,伤亡很大,于是上级要求退兵。三哥由于伤势严重,暂时留在附近村民的家里养伤。当部队再回来转移伤员的时候,三哥已经牺牲了。”于清说,解放后,他和四哥四处寻找三哥的尸体,直到2012年才找到三哥的遗骸,青岛胶南市(现黄岛区)民政局把遗骸送到了安丘。
  转业后研究电台
成长为通讯专家

  于清告诉记者,为了适应不同形势的需要,他有过多次参加脱产学习培训的经历。
  “我们那个年代识字的不多,我从小家境还算比较富裕,认识些字,抗日战争胜利后,组织就派我负责滨海军区的电台。当时电台属于核心机要部门,需要学习电码,如果不识字,根本就无法胜任。”于清说,为了适应抗战胜利后形势发展的需要,滨海军分区在山东滨海建国学院举办了一期电台、报务人员培训班,因为文化程度高,他被选上了,在那里进行学习。
  于清对记者说,之后他被调到滨海专署总机任话务员,后在滨海军分区电话局任班长、电话站副支站长、支站长。
  电台工作看起来轻松,实则十分艰辛,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于清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次任务。于清从一名普通报务员、电台员干起,迅速成长为部队通讯部门的业务骨干、无线通讯专家与领导,他的工作成绩非常突出。但是,长期超负荷紧张工作与劳累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炎与神经衰弱,几经治疗后,最后不得已转业。
  转业后,由于身体不好,于清开始讲究养生保健,慢慢喜欢上了打太极、养花,身体竟然逐渐好了起来。
  于海洋说:“我母亲和弟弟相继离世,给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但是父亲并没有倒下,很快就调整过来了。”现在,于清老人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儿子每天也会定时来向父亲“汇报”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比如国家出台了什么新政,安丘又发生了什么大事等。   文/图 本报记者王叶妮 周晓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