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老人整理的杯子。 ②老人整理的餐具。 ③老人整理的衣物。 |
|

|
|
“我们夫妻二人想在有生之年把家当的大部分捐献给需要的群众……”9月15日,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十里堡社区党支部收到了辖区老党员张纪恒写来的一封特殊信件。老人在信中表示,想要将多年积攒下来的衣物捐给贫困山区的人,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将这些衣物送给需要的人。 逐件编号,做了个捐赠物品目录 9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张纪恒老人家中看到,三间房屋内整齐的摆放着约70个编织袋、桶和箱子,里面装满了整理好的衣服、包、锅碗瓢盆、文具、饮水机、钉子等,并按照类别,分别放在了不同的地方。每一个箱子和编织袋上,都系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物品的种类及数量。 另外,张纪恒老人将每一个编织袋和箱子进行了编号,做了一个捐赠物品目录,在目录上详细记录了捐赠物品的种类、件数及盛放工具的编号。根据目录显示,瓷盘瓷碗约有140个,衣服约400件,鞋子90余双,挎包、提包300多件,草稿纸近百斤,保温杯44个……。 记者了解到,张纪恒老人今年87岁,1943年入党,1948年参军,参加过平津战役。张纪恒跟老伴年轻时吃过苦,受过累。张纪恒说,现在生活好了,但是老两口还是奉行勤俭节约原则,因为年轻时过了很多苦日子,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清洗消毒,花好几个月进行整理 张纪恒老人说,整理这些衣物,总共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每一件物品都经过他仔细检查,确保干净卫生。锅碗瓢盆等餐饮炊具,老两口用碱水逐一清洗干净;拉链经过逐条检查,有些做了修复;衣服都是干净的,一件一件洗过消毒之后,熨好叠好放进编织袋和箱子里;挎包和手提包也做到了逐件检查,有些配上了背带;瓷器装箱采取了防震措施,碗、盘子等逐个用纸垫好。 “这些东西有的是女儿女婿留下的,有的是我们老两口攒下的,我今年87岁,老伴80岁,希望有生之年这些东西能得到妥善处理,丢了非常可惜。”张纪恒老人说,前几年,他曾和妻子将一批洗干净的衣服,用三轮车拉到劳务市场,分给了那里的工人。 “我们想送给贫困山区的人,但年龄大了,运输起来不方便。”张纪恒说,无奈之下,他写信给十里堡社区党支部,寻求社区和本报的帮助,希望有人能帮忙把这些东西送给需要的人。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