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住建局打破惯性思维,开创城市精细化管理新局面 眼下,走在路上,我们可以看到园林工人修剪时不再像过去那样粗放了,而是挂上了“墨线”,像木匠解木头一样精雕细琢。生活垃圾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摆在街道两旁,常常是一片狼藉,现在躲到了绿化带后,整齐干净。我们的市容环境一天一个样,在悄然变化着。这是怎么回事呢? 鸡蛋里挑骨头,打破惯性思维。在城市的管理工作中,市住建局有很多职工干了几十年,像环卫、园林等工作,往往是反反复复,具有很强的机械性,多年的工作习惯很容易让人形成“原来就那样”的惯性思维,对存在的小的细节问题视而不见,存在盲区。为此,在城乡环境整治“百日行动”的大环境下,市住建局将环卫、园林、市政、路灯的片长、部分一线职工,聚集在一起,召开了动员会议、调度会议,传达并强调了市里的会议精神及要求,部署了各项工作,明确了责任,细化了分工,把“要我干”,转变“我要干”。为起到实效性,市住建局党委给该局督查室下了一个明确指标,就是要“鸡蛋里挑骨头”,每天必须查出些问题,否则要问责。市住建局督查室5名工作人员,每天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故意找茬”,不留情面、铁面无私地查处问题。这让每个一线人员即是督察员也是整改员,不管是打扫卫生的人员还是修剪苗木的人员,只要发现了问题,不再像过去那样等安排,而是抓紧解决。这就是效果,“原来就那样”的思维已成“过去式”,担当和责任却成了“现在进行时”。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绿化苗木、市政设施遭破坏偷盗、城市“牛皮癣”、路面积水等的伤脑筋的事情,不好解决,但是现在必须要努力去解决。景观灯体透光面板经常被人为的损坏,经常是换好没几天就又被破坏了。修了破、破了修,如此反复,景观灯既不美观又浪费了人力、物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路灯所一线职工多次实地调查和研究,想出了在景观灯灯柱PC透光板外加装铁制蜂窝状透光防护板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防止透光面板被反复的破坏,还起到彻底保护景观灯灯柱的作用,达到既美观又实用的亮化效果。在人流密集区,绿化苗木绿篱经常的被踩踏破坏,补苗子也跟不上。为此,市住建局园林处在青云学府、兴华中学、葛庄市场等地段安装绿化带护栏4929米。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保洁员王玉良,主要负责潍安路大桥处路段保洁管理工作,在保洁过程中,他发现大雨过后,路面桥墩处的排水口内积有泥沙,导致桥面积水,经过反复思考琢磨,他自己设计一个宽约4厘米左右的铁圈套,一端固定在竹杆上,呈椭圆形,可根据桥面排水口大小变化形状,只须五分钟时间,即可将一个桥面排水口清理干净。从而为桥面汛期排水、大雨后排水打好基础,确保桥面大雨无积水,进一步提升路面和桥面精细化保洁管理标准。在佳乐家路口东北角、西北角处,原来有两块不起眼的小裸露地、地表20厘米以下全是管线。松土、挖个小树穴时就可能损坏管线,园林处巧秒地在原地设立了树池,在树池里覆盖种植土,栽植草坪、小灌木。这些小小的举动看似简单,但凝结着辛勤和智慧。 在精细化行动中,很多不起眼的工作,往往需要下慢功夫,甚至比当初建设施工时还要费周折、费脑筋。如市北区明湖路行道树的树盘石,由于法桐根系的粗壮生长,使其移位需要扶正。据市住建局园林处养护科科长李梅介绍,修复过程比最初安装的难度还要大,由于树盘里的绿化麦冬成活难度较大,因此需要特别的保护。如果发现问题,就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来处理,恐怕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市住建局党委要求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靠在一线,盯在一线,发挥一线办公,一线能立即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限期整改,有利促进了各类问题的解决。 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中,市住建局以“矫枉必先过正”,“鸡蛋里挑骨头”的思想,丢下一切得过且过的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众志成城,在“百日行动”中给全市人民上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报通讯员 麻国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