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走天下·人物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最美时光在路上
2015年09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徒步“朝台” 穿越沙漠
最美时光在路上



  穿越无人沙漠,走过了50多公里的朝台之路,90后小伙王哲不为证明什么,只为挑战自己,走更多的路,看更多的人和景色,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首次远行迷上旅游
  2010年,20岁的王哲受同学之邀去北京游玩,第一次,一个人,一个包,去了北京。一路上,王哲很兴奋。“那是我第一次乘坐火车出门,我的家乡都是以客车为主要出行工具,因此对那次旅行,有很深的向往。”王哲说,那次北京之旅,对他来说有太多的第一次,所以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在北京一共待了四天,便深深地爱上了旅行,不知道是旅行的魅力还是首都特殊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他。“那次旅行之后,便深深地爱上了在路上的感觉,那种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让人心生向往。”王哲说,后来他去山西上大学期间,跟同学、朋友把周边的城市走了个遍。
徒步“朝台”惊喜不断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山西当地一个户外群,便开始玩户外旅行。
  “说起五台山,第一次是在《鹿鼎记》中看到的,顺治帝在五台山清凉寺出家为僧,开始对五台山有了印象。”王哲说,加入户外群开始接触“朝台”这个词,当初错以为“朝台”是一个地方,后来才知道,当地人称徒步朝拜五台山为“朝台”。2011年元旦,他本想跟着户外群的朋友去“朝台”,但由于是新人,在装备、体力等方面跟不上便错过了,这成为他的一大遗憾。
  五台山有五座山峰,总周长250公里,徒步最近的距离有50多公里,徒步走少则两天,多则三天。为了能早点去五台山,他进行了数月的“朝台”拉练,参加各种徒步活动。“20公里、30公里、40公里,拉练过程很累,但都咬牙坚持下来了,每一次拉练都感觉与‘朝台’之旅近了一步。”王哲说。
  2012年的4月份,王哲终于实现了“朝台”的梦想,和队友定好时间后,他准备好了所有的装备,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开始了徒步五台山之旅。他们一行10人,经过漫长的车途,终于到达五台山脚下。“我们第一站去东台,然后是按照北台、中台、西台、南台的顺序走下来的,一共走了两天。”王哲说,“朝台”之旅的每一步、每一站都让他感觉到新奇和兴奋。在东台见到了最美的日出,走过了最具挑战性的北台,爬上中台顶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庞大气势。“这是我第一次长途徒步旅行,一路下来,感觉不仅身体在路上,心灵也在路上,这给我以后的徒步之旅增加了更大的信心。”王哲说。
  户外旅行的日子让他迅速成长,如今,王哲和驴友走过了20多个省份,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旅游的魅力与日俱增,他希望能看更多的风景,见更多的人和事。

背30斤装备三天穿越库布齐沙漠
  有了朝台之旅的成功,王哲便不断挑战自己,又徒步走过了多个省份。他说他更喜欢去人烟稀少、自然风景更加原生态的地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和驴友用3天时间徒步穿越无人的库布齐沙漠。“我们团队总共16个人,徒步走了3天,库布齐沙漠不像朝台之旅,每一站都有不同的风景,在沙漠行走,如果说第一天对如画般的沙漠充满了新鲜感,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眼前仍是一片一望无垠的沙漠,视觉上就会疲劳,这时考验我们的就是耐力和坚持力了。”王哲说,沙漠的沙子软,走在上面会又慢又累,在沙漠中走1公里相当于平路上的两公里。团队每个人都背了30多斤的装备,每天走14个小时,只有到饭点才会补给一点水和粮食。
  王哲告诉记者,在沙漠中,除了徒步的行人,还会有两种车,一种是专门放置行李的车,另外一种是应急车,是有人遇到身体不适时应急使用的。在穿越中途,很多队友为了轻装上路,纷纷将行李放到行李车上,但是他却坚持自己背着行李走到最后。王哲说,他之前听过一句话:如果你没到过沙漠,你就无法真正理解生命;如果你没有深入到沙漠腹地,你就无法真正领会到茫茫瀚海的雄浑与壮美。
  徒步穿越沙漠或许就是他想挑战锻炼自己,或许是想在沙漠里驰骋,在驰骋中感悟生命,体会生存的价值。

搭41辆陌生人的车完成西藏旅行
  在王哲看来,旅行已成为他人生的一大风景,最美的时光是在路上,在一次次的旅途中,他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王哲的旅行方式不仅限于徒步,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他更喜欢搭车。西藏之旅,他边游玩边搭车,4000公里的旅途,他搭了41辆陌生人的车。
  住寺庙、搭帐篷、当沙发客、住农家,找旅馆,几乎各种住宿方式他都体验过。“记得去西藏时,搭车到了一个镇上,那个地方没有旅馆,当地的农户也不敢收留我们。”王哲说,后来他和朋友找到了一个废弃的警亭,里面放了很多杂物,还积了厚厚的一层灰。他们将警亭打扫了一番,打地铺住了一晚。
  王哲说,他是开网店的,时间相对自由。现在他正在学摄影,希望以后能深度旅行,去不同的地方体验当地的人文特色和生活习惯,并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自己的行程。本报记者 隋炜凤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