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05版:潍婉周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古董相机 望见曾经
微商时代,你挡不住的零售未来
2015年10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董相机 望见曾经



成规模藏家人数不算多
古董相机收藏潮起近两年
  翻开尘封已久的相册,泛黄的黑白照片上是父辈们年轻的面容,稍显褪色的彩色照片有自己儿时的笑容,而在这些照片背后是那部更富韵味的老相机。如今,相机不光能抓拍到美妙的瞬间,收藏相机更是一种记忆,它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时尚符号。在光圈和快门的交织变化中,收藏相机的人用这些老相机记录着自己的回忆和情怀。
  自从摄影诞生以来,人类发展的每一个脚印,都被照相机最真实、生动的记录了下来。照相机成为记录历史的得力工具,也成为社会发展的见证者。60多岁的李保延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从小他就把玩家里的老式相机,见证了相机的变化和收藏的发展。
  李保延说,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德国甚至全世界机械照相机制造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留下来的照相机,精美极致,有的甚至成为历史的绝唱,但是这些进口相机在潍坊普及还相对缓慢一些。那个时期,一些家境富裕的人们为了爱好、追求时尚购买并收藏,但这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收藏。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数码相机开始以高姿态出现,人们对新生的“高科技”数码相机怀有很强的新鲜感,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数码相机开始在潍坊大量普及,大多数人们对“过时”的老相机淘汰丢弃。
  “相机收藏真正兴起是在这两年,人们开始怀念当年的老相机。”李保延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不仅各色的新相机抢人眼球,古董相机居然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它成了一门投资的“学问”。
  如今,潍坊喜欢收藏相机的人中,零零散散涉及收藏的爱好者有20多个,多数为了爱好收藏了十台、八台,真正能研究相机文化、收集到每个年代经典型号、数量成规模的收藏家,在潍坊城区不超过5人。
  传统胶片相机收藏在潍坊还属于相当小众化的圈子,不论是人数、规模都处于起步阶段。“潍坊具有发展相机收藏的自身优势,相机收藏的潜力很大。”山东摄影网主席王少白说,潍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近几年收藏爱好者逐渐增多,收藏的门类也很多,有的基本上已经形成产业,如字画的收藏和交易,这会对相机的收藏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此外,潍坊的摄影爱好者众多,无论是爱好者数量还是摄影水平在全省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很多潍坊市民还没有对老相机的收藏意识。”王少白说,很多市民家中可能会有一台被废弃的老相机,或者是价值高的进口相机或是普通的国产相机,他们没有这种收藏意识,就扔在家中某个角落里,而这些相机可能会成为收藏家们收藏系列中缺的那一款。
  相机收藏也和其他收藏一样,需要一个群体、一个圈子,需要交流,现在看来,潍坊的相机收藏圈子还远远不够。“推动相机收藏的发展,藏友之间要多进行交流,包括与其他地区藏友的交流,同时,希望能再一些较大规模的展会上,给予相机藏友一个展现的阵地,更会起到推动的作用。”相机收藏达人如心说,至于爱好者收藏相机藏什么、怎么藏得问题,他认为应当因人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全则全,宜专则专。

从相机读出历史发展脚步
  如今,相机收藏的增值预期并不大,潍坊相机收藏达人们纯粹为了爱好和相机背后的文化。相机收藏达人如心,由于家庭的关系,小时候的玩具就是一台柯达折叠相机。后来摄影成为他多年来的业余爱好,近几年开始他走上收藏照相机之路。其中,他收藏有二战前的徕卡相机,这是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照相机,1944年6月6日,罗伯特·卡帕就是用徕卡相机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壮阔与惨烈;有六十年代的哈苏相机,这是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台相机,也是记录“月球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相机;有七十年代的林哈夫69相机,这曾经是那个年代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首选相机;有刻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长城相机,它的身上,有着轰轰烈烈的年代烙印……
  对于如心来说,喜欢摄影的人都喜欢照相机,而收藏相机的最大乐趣,就是通过这些相机,可以欣赏到工业产品的美感,可以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脚步,可以倾听到相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诉说……“每一台相机都是有生命的,你欣赏它、读懂它、跟它对话,你会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使你的人生受益多多。”如心说,他收藏的每一台相机都代表了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故事,从他收藏的几百台相机可以看出相机演变历史,他也可以从相机的发展演变中了解世界历史的风云变幻。
    一次机会一段等待让人留恋
  周乾坤是位“80后”潍坊小伙,他算是收藏相机圈里年纪较轻的一个了。在他小的时候,就喜欢鼓捣相机,从“傻瓜”卡片相机到数码相机、单反相机再到如今收藏胶卷相机。“玩了一圈之后发现,数码相机不靠谱容易坏,而且不保值,还是对胶卷相机最有情结。”周乾坤说,在他家里有台锈迹斑斑的德国禄莱双反,打开片仓发现里面非常干净,而且相机质量很好,所以就对这种老相机感兴趣了。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玩数码的,没人玩胶片,以后就失传了。我就是想传承胶卷这种技艺,才开始收藏把玩胶卷相机的。”周乾坤表示,胶卷相机拍照时,光圈、快门或是感光度都需要自己组合来拍,这样可以提高摄影技巧,卷冲洗则需要显影、水洗、定影、上光、晾干等过程。如今的年轻人几乎都是玩数码相机,“咔嚓”光摁快门就OK了,想要照片就去洗印店打印,这项冲洗相片的技艺正在逐渐消失。
  如今周乾坤收藏胶卷相机已有七八年时间了,收藏相机达100多台,其中最早的一台是1916年3月生产的美国柯达方箱相机,最近的也是上世纪80年代如华夏、东方、海鸥等国产相机。“胶卷相机给我一种记忆,看到它们就会有小时候照相的情怀和期待感。不像数码相机,即时成像,好的坏的当场可以看到,胶卷拍照只有一次机会,而且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这种期待感让人最留恋的。”周乾坤说。 

相机就像是不可割舍的孩子
  写满历史味道的木盒,如手风琴式的伸缩皮囊,这种木盒式坐机相机一直摆在王少白的工作室。“这台坐机是我开照相馆时用的相机,跟着我30多年了。”王少白说,对于喜欢摄影的人来说,相机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不可割舍的孩子一样,每一张照片都是一种回忆和珍藏,每一台相机,无论好坏都是充满感情的收藏品。
  在王少白的工作室内中摆放着品相不同、类型各异的相机,从皮腔折叠式相机、双镜头反光镜相机,到先进的数码相机,应有尽有。镜头、胶卷、支架等摄影配件堆成一座“城堡”,但是最醒目的还是这台“笨重”的坐机相机。王少白是一位老照相馆的摄影人,1981年开始接触相机,1988年他购买了这台上海海鸥坐机,在潍坊开了一家照相馆,为潍坊人们拍着当时时髦的黑白照,照相馆内一时门厅罗雀。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婚纱影楼的冲击,很多照相馆开始纷纷转型,念旧的王少白在1998年将自己维持了10年的照相馆关闭了,这台老相机却一直跟着王少白。“这台相机见证着传统老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兴衰交替的历史,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承载着我的回忆。”王少白说,这台老相机是照相馆存在的明证,也有很多街坊拍照时候的美好回忆。  文/图 隋炜凤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