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平村,是明代以前诸城马耳山北麓的一个乡土文明很发达的古村落,大约在清代早期消失。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诸城县志有关乡土村落的描述中,几乎能够查找到当前仍存的所有村庄,但却找不到关于永平村的任何记载,可见该村落至少消失在清乾隆年间之前,甚至是明代晚期。 已经消失的永平村,具体位置在涓水东源龙泉河的西岸,现在的桥上村西北、董家沟村东北、小董家沟东南,一块平坦的高埠上。 永平村已经永远地消失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但在马耳山北麓的桥上村、董家沟、李古庄等村庄里,仍然流传着大量关于永平村及其消亡过程的传说。该村建村应比周围的董家沟、桥上、瓦窑沟等村要早,但却消失于清朝初年。 据了解,永平村当时是太平世道,但是何故消亡,没有具体记载。根据后来耕作土地时挖掘出的遗迹,按其轮廓看,应有150户左右,前后有四口水井,其村庄迹象很鲜明,地下仍然埋有大量瓷瓦盆罐碎片,及各种破碎的工具碎片。 作为马耳山北麓的主要村落,永平村是当时周边地区的乡土文明中心,至少在桥上村、董家沟、小董家沟等村庄,受永平村乡土文明的辐射作用十分明显,至今仍然可以感觉得到。除了大量的民间传说以外,周边地区至今仍然在沿用的村庄名称、山岭沟壑的命名,仍有不少可以从永平村那里体察到其渊源。 永平村现在所在位置称为北平、坪上等名称。这是桥上村民在坪上耕种时发现的一块永平村留下的石质器具,据分析很有可能是一块文化人读书写字时用的镇纸,长不足10厘米,厚度约1厘米,上面有明晰的阴刻图案,一面是一只雄狮,另一面是一只小鸟,线条刻画虽然十分简单,但构成的图案却非常灵动,不管此物是当时永平村人自制,还是从外地传入,毫无疑问都显示了当时永平村的乡土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关于永平村消失的原因,传说中有各种说法,一是搬迁说。一些当地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听更老的老辈人说,道洼(桥上村西北侧的一条小河流)原是一道宽水沟,原来的墙夼河(由董家沟流向龙泉河)也可以一跃而过,西河(龙泉河)也很窄,那时土地分散,沟河零乱,水势也小,后来墙夼河冲断西河,道路冲的又陡又窄,再加上东南西三面都得经由桥上那座小桥,搬迁就成必然。再说西平地势较高,必然缺水,桥上村地势较低,路好水好,百分之九十的土地耕种比在永平方便,所以搬迁是站得住脚的说法。但大多数人不认可这一说法,因为桥上立村晚,都知道迁来的年月和地点,很少有姓氏是从永平移过来的,因此不大可能是永平迁到了后来的桥上。 多数人较为认可的说法是,永平全村消亡属于毁灭。至于毁灭的原因众说不一,有的说毁于明末战乱,有的说毁灭于瘟疫,更有传说被马耳山的妖精吃光。由于代远年湮,上述传说都无法考证。桥上村的张姓的确是清初从永平搬来,而战火一说貌似年代不对,瘟病也不可能全部死光,被妖精吃光则事涉荒诞,缺少说服力。 因此,永平村究竟如何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可能会成为一个永远的谜了。 祝逸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