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电影创作持续活跃、电影热点不断涌现、电影产业不断创下新的纪录,电影人才结构也在发生重要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10月25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就显得格外有意义。众多影视界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电影新力量”对电影产业、电影美学产生的影响,青年创作者的“电影观”等话题展开主题演讲与讨论。
新生代导演的电影观 电影就是拍给观众看 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生代电影人如徐峥、吴京、田晓鹏、韩延、俞白眉、陈思诚等均在论坛上陈述了自己的“电影观”。徐峥拍电影从思考一个问题开始,韩延反思应站在观众的角度构思创作,宁浩面对“三座大山”总结出“三点自信”,田晓鹏、吴京、张冀等则立志汲取中国文化特色,拍出中国类型和中国风格。 《战狼》导演吴京在发言中谈到,有优秀的故事外壳,中国的英雄主义一样可以向世界输出,这个外壳就是国际市场对中国电影接受度最高的题材动作电影。他表示,动作元素和其他元素进行结合就会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但动作电影必须要与人物情节、人文学、美学相结合,这也是自己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影片《滚蛋吧!肿瘤君》导演韩延表示,在创作时,自己会与观众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不让观众感受到摄影机和导演的存在。他聊起了自己拍婚庆录像的往事,那时他拍摄的内容被新婚夫妇嫌弃不喜庆,甚至直接被炒掉……他备受打击,开始反思是什么让科班出身的他满足不了普通夫妇的需要?后来就开始调整自己的姿态,从观众的位置去审视创作。 编剧张冀同样认为,创作者应该多去拍真正的普通人,这才是大众的价值。他说,创作者要了解观众内心的渴望,在作品中直接回应他们的焦虑和渴望。 导演宁浩也表示,自己创作的“三原则”是:忠于自我、忠于本土,忠于当下。“拍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观众看,这样才能产生有自信的电影文化。” 张冀创作的《亲爱的》、宁浩执导的《心花路放》都于去年国庆档上映并取得了票房口碑的双赢。而在过去不久的2015国庆档中,《港囧》《夏洛特烦恼》等影片则在市场表现上更胜一筹。 作为国庆档的“代表”,导演徐峥的发言也基本围绕《港囧》展开,他表示,不管接下来的作品是《荷囧》还是《非常囧》,他都会带着自身对生活的感悟与观众一起上路,与观众一同在“囧途”中品味人生。这,就是徐峥创作的出发点,也是他的电影观。 徐峥的成名作是2012年贺岁档上映的《泰囧》。在不久后,2015年贺岁档也即将拉开大幕。俞白眉编剧的《恶棍天使》、陈思诚执导的《唐人街探案》都将在这个档期上映。 谈到自己对于电影创作的理解,俞白眉希望用“态度”二字来回答。“我希望我的态度是轻松而专注的,人在轻松的时候容易松懈,人在专注的时候过于焦灼,我希望这么日拱一卒地走下去。” 相比俞白眉的“文艺范儿”,陈思诚则对市场保持着更为高度的敏感,他表示,好莱坞已经向中国导演展开怀抱,美其名曰“帮助中国导演全球化”,实则面对的是国内、国际双重竞争。他还特地举例说自己最近的新片《唐人街探案》就很难选档期,前前后后都有很多大片。如今中国电影也要面临来自好莱坞的竞争,形势更严峻。但不管是好是坏,这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大时代。陈思诚坦言,我们迎来了一个大时代。
现场相关领导发问 “新力量”自信应答 论坛上还设置了问答互动环节,不同于以往的观众与主创、媒体与主创的形式,此次的互动在电影管理部门领导、评论者、创作者、媒体以及电影从业者之间进行,打破了传统互动的壁垒。 互动开始不久,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便接过话筒,向导演韩延提问。近一段时间,他们二人先后走访了华盛顿、伦敦、爱丁堡等地,《滚蛋吧!肿瘤君》也将代表中国“冲奥”。张宏森向韩延抛出了“你对中国电影走出去有没有信心?你们这代人怎么做?”的问题。 韩延自信地回答“有信心”。他并不是在向领导喊口号,而是在伦敦电影节《滚蛋吧!肿瘤君》的映后见面会上,韩延便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每一个导演、每一次尝试、每一个案例都在给市场更多的机会,更多新鲜事物的出现,就会造就更多新题材的出现。如果永远拍最保险的题材,就永远没有机会往外走。 韩延还谈到,外国观众在观影时的反映要比中国观众敏感,热得更快,他们会在内心与影片之间搭建一个桥梁。他透露,接下来的创作中,他会更加注重国际化的视角与表达。 同样是针对投资的话题,阿里影业CEO张强接到的提问是:“您在主题发言环节提到的电影国际化之路,是纯粹的资本投资还是更为深度的合作?”张强表示,所谓“国际化”,一定是中方主导项目,拥有完全的版权,题材既中国化又国际化,制作团队也要符合中方的制片管理。他认为,“国际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中国人才。
领导寄语国产影片 光靠保护主义行不通 论坛结束后,有媒体记者对话张宏森局长,进一步梳理了对中国电影新力量的认知与期望。张宏森认为,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格局仍然未达到理想状态,电影产品谱系不够健全——中小成本的轻工业产品过多,类似《捉妖记》的重工业产品匮乏,《阿甘正传》《教父》模式的大剧情电影也是未来中国电影应弥补的方面。同时他也对《心迷宫》《山河故人》等优秀艺术电影的发行表示大力支持。 张宏森希望,以新力量为代表的未来中国电影人能够继续探索本土化类型片创作,同时要对愈发开放的市场环境怀有忧患意识,锤炼作品品质,以自身的崛起作为抗衡好莱坞大片的武器,“希望民族电影工业越来越好,这种好不应该是拿保护主义换来的,而是要在正面抗衡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