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教育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留学生中读大学的占主流,留学已呈低龄化状态
孩子做家务要不要用钱“雇”
2015年11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做家务要不要用钱“雇”
专家提醒应该引导孩子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洗一次碗给1元钱,擦一次地板给2元钱……”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我市并不少见,常发生在幼儿或小学生中。做家务成为赚零钱的主要方式。家长用此方式希望孩子能明白赚钱的来之不易,只有劳动才能赚取报酬。然而也有家长对此提出异议,幼儿或小学阶段,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来赚钱,是否会导致孩子不正确的金钱观?

孩子做家务赚钱
  家住潍城区金都庄园的李女士和两个孩子之间这样约定:洗一次碗奖励1元钱,擦一次地板奖励2元钱……每完成一项活儿,孩子可从中赚取相应的报酬。
  记者了解到,李女士家的两个孩子都上小学三年级,他们平时的零花钱多是通过做家务赚来的,经常一吃完饭,两个孩子会抢着去洗碗。不过还有些其他惩罚的约定,比如看电视超时就会扣钱。
  李女士告诉记者,采用这样的方式,主要是让孩子明白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让他们知道通过自己劳动才能获得报酬。“从孩子六七岁时就这样做,两个孩子也确实懂得了挣钱的不易,他们现在不会乱花钱。”李女士说。
  一位5岁孩子的妈妈张女士告诉记者,平时在家她也是这样做的。“孩子自己想要的东西或零花钱一般是通过做家务获得,有时想买的东西钱不够了可以向我借,但最后要从劳动付出所得的奖励中扣除。”张女士说。
担心孩子形成不正确金钱观
  孩子做家务,家长到底该不该付钱?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导致孩子不正确的金钱观?对家务劳动明码标价的这一教育方式是否妥当,引起了不少家长的争议。
  有不少家长对用钱“雇”孩子做家务的做法表示担忧。他们认为让孩子做家务本来就是应该的,如果做家务就要给报酬,一旦养成习惯很容易让孩子见钱眼开,从而导致孩子形成不正确的金钱观,更重要的是丧失劳动过程中的乐趣和实际意义。
  “偶尔当个小游戏刺激一下是可以的,但是不应该长期用,否则会毁掉孩子的人生观,毕竟有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比如亲情、健康、做人等。”一名学生家长说。
  家住城区圣荣广场的徐女士也持反对意见。“外在的激励只是一时的,不利于长期习惯的培养。况且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这种激励方式对有的孩子管用,对有的孩子则不管用。内在的激励是鼓励孩子自发地去做一件事情,并且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体会到付出的快乐和帮助他人的快乐,这才是我们家长想要的。”徐女士说。
外在激励同时做好正面引导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做家务,父母给报酬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家长对此观点不一。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北宫东街社区青少年指导中心负责人宋剑锋表示,作为个人而言,她并不认同这种做法,与孩子建立规则是好事,但不能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虽然个人不认同,但她同时指出,在家庭中父母让孩子做家务并付酬劳没有绝对的好和不好。
  宋剑锋指出,孩子做家务父母付报酬的做法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家庭中很常见。从其中一个角度讲,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让他们从中明白要收获就得付出,出发点是好的,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是家长在操作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度。外在激励的同时应该引导孩子从中体验通过劳动可以帮助到别人的快乐,让孩子意识到家庭就是一个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做家务可以表现出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孩子应该自己独立做一些事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自己穿衣服、洗袜子、擦桌子等,如果这时候家长还给予报酬,会影响孩子生活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孩子该做的事情不应该得到奖励。”宋剑锋说,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是通过平时家长的言传身教形成的,不在于这一种形式。同时,千万不能让孩子产生“劳动了就得给钱”的错误观念。   本报记者 刘江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