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亦真亦幻唐赛儿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03版
历史性会面

第04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人间喜剧千古奇谭
2015年11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间喜剧千古奇谭



  “遍审天下奉佛女”,使唐赛儿起义这出戏剧的“尾声”部分加浓了“黑色幽默”和“魔幻”色彩。《明史纪事本末》的撰者谷应泰,在“点评”时说:“尤可异者,赛儿踪迹杳不可问。妖耶?人耶?吾弗知之矣。”
多官纵盗遭斩首 勋臣锒铛入囹圄
  唐赛儿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山东悉平”的奏报并未使皇帝开颜。毫无疑问,包括柳升在内的失职官员,都要被追究罪责。
  是年3月20日,山东布政使储埏、张海,按察使刘本,及义军所至郡县一干官吏,皆以“纵盗”罪入狱,被杀(据《国榷》卷十七)。接着,陪伴皇帝左右的“行在”刑部尚书吴中,向皇帝递交了一份弹劾柳升出师之误的奏章。其大意为:柳升奉旨征剿,敕谕“贼凭高无水,且乏资粮,当坐困之,勿图近功”。然而升临境不备,致贼袭营,刘忠力战而毙,贼遂遁去。之后备倭都指挥卫青闻贼围安丘,急亲率所部兵解围,后三日升始至,反忌青功,故行摧击……奏章最后说:“人臣不忠,莫此为甚。请治其罪!”
  这份奏章在追究柳升之罪的同时,还巧妙开脱了皇帝的应负之责。朱棣揽奏,即御批曰:“朕每命将遣师,必叮咛告诫,俾图万全。今升方命失机,媢功忌能,罪不可宥。”于是柳升即被治罪入狱。不过,安远侯毕竟是勋臣,再说皇帝下一步亲征漠北还要用他,故没过几日他就获宥了。
  按照常规,在处罚罪臣的同时,朝廷当然要对俘获的“反贼”大行杀戮。但说来也怪,一向狠毒的朱棣这次却似乎有点“心软”。当时官方公布的被杀义军名单,只有刘俊、王宣、徐辉、白拜儿、高羊儿、蓝复升、张思明、王柱儿、杨三、张彦祥、赵士礼、程彦刚、王仲贤、杨道深等十四人。而绝大多数被俘者,都被编戍交趾(据《明太宗实录》)。
  其时,从山东押赴北京准备杀戮的“妖党”约三千人。朱棣命户部尚书夏元吉、工部尚书李庆审录。夏元吉等上奏说:“臣所录诸俘,俱平人商于彼者,为贼所陷且左,验明非真反者。”既然是“非真反者”,那就应该赦免。于是三千俘虏,因此得活。大概这个时候,永乐皇帝已在暗暗地进行“反思”了。
尼道遭劫,永乐昏诏成笑谈
  惩治了柳升、储埏等一干罪臣,朱棣仍不能释怀。因为“贼酋”唐赛儿突围脱逃,未能归案。皇帝为此苦恼过甚,竟捉摸出一个抓捕唐赛儿的“妙法”。是年三月之末,“上以唐赛儿久不获,虑削发为尼,或处女道士中,遂令法司,凡北京、山东境内尼及女道士,悉逮至京师诘。”(《明太宗实录》)
  此诏一出,天下扰扰。那些无辜的尼姑和女道士,不分年龄大小,一律解往北京,由专门机构对她们检查审问,看唐赛儿是否混迹其中。然而事不如意,北京、山东两地的尼姑、女道,全都验明“正身”,可唐赛儿仍未抓获。然而朱棣并不就此收手,他头脑继续发热,遂将检查范围扩大至全国。是年五月,又发一道诏令:“上惩妖妇唐赛儿诵经扇乱,遂命在外有司,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姑者,悉送京师。”于是各地官府,上下齐动,前后逮捕几万名尼姑、女道,成为当时信佛妇女的一大劫难。《明史纪事本末》的著者谷应泰,曾毫不客气地将朱棣与东汉袁绍和后晋石闵相提并论。其在《平山东盗》卷末慨然叹道:明成祖遍逮天下尼姑并奉佛妇女,就像当年石闵屠戮羯人,凡多髯高鼻者皆诛,袁绍对付宦官,面不生须者俱杀,其玉石俱焚,岂非千古笑谈!
  唐赛儿没能抓到,有关这位“妖妇”下落的传闻倒是纷纷扬扬,且越传越神。有的说:唐赛儿其实已被捕获。但她被绑缚于市,临刑之时,不知施了什么法术,使刽子手的刀刃根本不能伤及皮肤。官府无可奈何,遂将其押回狱中。不想怪事又来了:只见她手上的木枷和脚上的铁链,突然之间自行脱落,唐赛儿遂得遁去。还有的说:唐赛儿被捕之后,坐于槛车,忽对押车军士说道:“我渴甚,请予一杯水,阿弥陀佛!”军士见其可怜,遂去寻水。然而当其取水过来,却不见了赛儿人影。
  上面传闻不见于正史,皆出诸明代文人笔下。这很耐人寻味。何以明代人对唐赛儿如此感兴趣呢?在他们眼里,唐赛儿到底是令人讨厌的妖妇?还是令人喜爱的英雄?而就在笔者撰写此文时,偶然翻阅到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发现其《妖妇人》一则中,作者不仅把唐赛儿的故事讲得津津有味,并且最后还发出了(赛儿遁去)“盖神人所佑助云”的感叹。
  其实所谓“神人”,就是人民大众。是人民大众“佑助”了唐赛儿,她才得以脱险,并在人民大众中永生。
人间喜剧,青山巍巍留仙踪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其领袖人物的命运无非两种:或被杀头,或被招安。此我们听到的那些故事,往往以悲剧结束,让人心里沉甸甸的。但唐赛儿是个例外。她虽然也失败了,但没被抓住,在她消失之后又跟封建王朝开起了玩笑,让不可一世的皇帝威风丧尽,徒留笑柄。
  其实,她那也不叫失败。因为她狠狠地教训了朱明王朝,至少让皇帝懂得,“小民”是不可以随便糟践的。就在朱棣亲自导演的“遍审尼姑女道”闹剧无法收场的时候,刑部郎中段民被任命为山东布政司左参政。他到任后别事暂缓,首先做的,便是“抚定绥辑,曲为解释”(见《明史纪事本末》),拿今天的话说,就是安抚百姓,委婉地向朝廷解释百姓的难处,以便使局势安定下来。经过一番努力,山东“民情始安”,而永乐则借坡下驴,解除了“遍审尼姑女道”的荒唐诏令。
  唐赛儿的故事,到此应该结束,但仍余音袅袅。从公元1420年(永乐十八年)直到现在,将近六百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在探寻唐赛儿及其部将董彦杲、宾鸿等的下落。“好事”的文人们,则将唐赛儿的故事写成小说、曲艺、戏剧或影视剧,从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画廊。而在唐赛儿的“家乡”益都(今青州市),有关部门和社会贤达,则致力于唐赛儿这份人文遗产的保护利用。近年来开发了泰和山风景区,吸引中外游客到此游览。在当年的卸石棚寨,不仅可以寻觅“绿野仙踪”,倾听历史回音,更可以通过新塑的唐赛儿像,透视自然和社会的真谛所在……
  唐赛儿永远不老,永远美丽!
  本期图片由韩钟亮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稿件得到青州市文联、旅游局、潍坊市档案馆以及冯蜂鸣等的帮助。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