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璩存峰 一个细雨绵绵的秋日下午,萌生兴致,与友人游览十笏园。走在十笏园文化街区,恍若到了烟雨迷蒙的江南。青石板路,仿古的青砖墙基,白墙黑瓦,墙角摇曳多姿的疏疏绿竹,无不体现着江南的情调。两边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挂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招牌;南北两楼之间还悬挂着红灯笼以及倒挂的花纸伞,很别致,很喜庆,很繁盛。 街区印象,还有园内亭台楼馆的命名,无不证明在这样一个季节,这样一个天气,来游赏十笏园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走进十笏园,首先映入眼帘的还是中区前面那具体而微的园林景观。池沼不大,却在它的四周散落着几座小亭:“四照亭”“稳如舟亭”“蔚秀亭”“落霞亭”“小沧浪亭”“漪岚亭”。品味这些诗意的名字,仿佛胸中吸纳着天地万物的灵气、山岚雾霭的气象。几尾红鲤自在活泼,越发衬出池水的清幽。几支折断的黝黑的枯荷,让我想到它六月的吐绿绽翠、馥郁芳华,而“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则是它现在昭示的意境。 湖水北岸,照壁之后,就是中区的一个中心院落,也是整个十笏园景区的中心地带。庭院西边是精巧挺拔的春雨楼,名称取自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句。庭院北面,面南背北的是主体建筑砚香楼。这是原先园林主人藏书、读书之地,也是登楼远眺,“仰观宇宙之大、俯瞰品类之盛”的所在。翰墨书香,诗书继世,绵远流长,为后人留下这样一个怡心养性、涵养历史的游览胜地。穿过这个院落往北就到了郑板桥陈列室。 东区房屋现在多成为展馆,展出当代本土较为有些声望的名人字画。纪伯伦说:“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不是看他走得有多远,而是看他渴望走多远。”这些书画家当前声望及其创作成就虽远不及历代先贤,但谁又敢肯定他们日后的声名会怎样呢?我在此驻足时间较短,而把大部分时间留给西区那些文学气息、人文色彩更加浓厚的建筑和名人掌故上。 静如山房,康有为曾经下榻此处。这位清末维新变法的先驱能与潍坊结缘,让人不能不感念丁叔言先生与十笏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静如山房”这名字也能让人产生这样神奇的功效:静能生慧,宁静致远。身居闹市,仍能守护一方心灵的净土,让信念扎根,生长出灵魂,这是人生之盛事。 秋声馆,这是依欧阳修大学士的《秋声赋》而得。还是风竹声,在六七百年之后,让主政潍县的郑板桥先生念及黎民百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一位大文豪,一位书画家;一位朝中大员,一位地方小吏:不同的时代,几近相同的表达。说到底,是因为心灵的富足,价值取向的趋同。 “深柳读书堂”,取自盛唐诗人刘慎虚的《阙题》诗:“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走进西区一个一个的跨院,文学气息扑面而来,书院芬芳沁人心脾,历史的足迹清晰可见。十笏园,作为一个曾经的私人园林,其主人丁家为何香火鼎盛,代代相传,不由此可见一斑吗?“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纪晓岚先生的这副对联也为此做了最好的诠释。 走出十笏园,已是华灯初上。十笏园文化街区展现出另一面迷人的容颜。古文化中的红灯笼与时尚的路灯,交相辉映,让街区穿上了迷彩的霞光,传说中的霓裳羽衣也不过如此吧。氤氲弥漫,街区朦胧,让整个景区典雅华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