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繁华的市中心街头,宽敞的街道上车水马龙,熙攘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日新月异。城市飞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一支兢兢业业、创新奋进的市政设施管理队伍的辛勤汗水。作为市政设施的“医生”,市政管理处积极配合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百日行动”,当好市政工程文明施工人,全程呵护市政设施的完好无损。在他们的努力下,城市的主次干道变得畅通、整洁、美丽,城市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道路养护 以精细管理换坦途大道 为进一步解决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提升市容环境面貌,市政管理处积极配合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百日行动”,精心策划,多措并举,不断提升道路养护与服务水平,为市民打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经过集中整治,安丘的城市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鳞次栉比的道路护栏修缮一新;错落有致,条条街道笔直宽阔……一个富强秀美幸福的新安丘,展现在我们面前。 道路提级升档,市政管理处的养护方式也跟着创新改进。两三个月前,市区各大道路上不时可见市政工人正在修补路面坑槽。“截至目前,市政管理处已对城区85条主次干道相继进行了填补养护。沥青路面为柔性路面,受车辆碾压容易出现裂缝、拥包、坑槽、沉陷、波浪、车辙等现象,需尽早发现,及时处置,才能避免病害蔓延。”市政管理处养护科科长周宝文说,为及时发现路面病害,每天都有十几名市政管理人员在巡查路面。 如果将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市政道路就是人的骨架。路有坑洼,排水不够畅通,雨水井破损……这些病害随时可能产生,需及时处置。为提高市民出行体验的满意度,负责设施维护的市市政工程管理处设施股总是忙碌个不停。“小问题如井盖破损、路缘石移位等,我们市政抢修队员会及时到场处理。需要大修补的,我们都会做好前期工作。”市政工作人员介绍。
精益求精 责任落实提升城市“颜值” 自城市精细化管理“百日行动”以来,市政管理处扎实推进道路养护、城市护栏管理等工作,深入开展路面挖补、人行道整修、管道清淤、护栏维护等行动,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一个月初见成效,三个月大变样,切实做到不留死角治“脏”、不留情面治“乱”、不遗余力治“差”,实现全市环境容貌状况有明显改观,提升城区“颜值”。 据工作人员介绍,城市精细化管理部署会议后,市政管理处迅速行动,召开动员会议,明确职责,强化精细意识,再一次对城区道路路面、路沿石、雨水篦子、护栏等市政设施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拉网式普查,从道路无坑洼,到路沿石无歪倒、无缺角,人行道无松动、缺失;从无井盖、井篦缺失,到井盖、井篦无跳动、无高差,逐步将工作细化;从护栏无缺失、无残损,到设施损坏后的及时反馈和组织维护,进行了普查安排。全面普查完成后,按照前期制订的问题分类,摆着先急后缓的原则立刻展开整修。 在整修中,市政管理处实行划片管理,责任到人,多层监督,防止漏洞。按照质量上精上细、施工安全第一的原则,责任落实到具体班组、具体人,而且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质量安全技术交底,并签字归档,对整修质量严格要求,以防发生安全意外事故。 技术上,市政管理处还大胆创新,打破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经过近一段时间的摸索探究,通过一些技术改造或大胆采用原先由专用施工工具才能实现的工艺变为由普通工具实现,如路面割缝;沥青修补路面、路沿石修补等繁琐且费工、费时、费资金的项目,通过改变施工工具,改变材料等来实现快速、省钱、省工的施工。 市政管理处通过规范整合地上各类管线、加强市政设施管理、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提升了城市“颜值”。截至目前,对各路段破损道路挖补工作已经完成,完成维修面积共40000余平方米,完成修整人行道板30000余平方米,修整路沿石10000余米,更换雨、污井盖210个,更换护栏680片,更换立柱790根,更换底座320个,更换防撞桶41个,更换指示牌55个,更换警示柱14个。 “市政管理处每周二次对城市主次干道道路和人行道、自行车绿道、盲道进行全面检查。”市政工作人员表示,根据上级指示,下一步我们还将对全市的雨、污水检查井安装防坠网,已保障汛期或者雨、污水井盖破损时行人安全。
管理长效 完善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积极听取市民的“意见”。市政管理处通过市民来电、市长公开电话信件、12319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信件反映的情况及时、全面的进行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随发现随报告随处理,确保城市管理维护水平再上新台阶。 妥善处理日常养护“小问题”。加强路政、养护联合路巡机制,坚持路面保洁、路面杂物清除工作常态化,做到及时处置、清运杂物,保持了路容路貌的平整清洁,不让“小问题”升级成“大问题”。 及时消除道路“小隐患”。定期组织养护技术人员对路面、人行道、桥涵等进行检查,做到巡查有记录、情况有报告、结果有反馈,不放过任何一处路面障碍物、不放过任何一处路面损坏、不放过任何一处危险设施;积极实施预防性养护,对路面出现的微小裂缝等病害及时进行沥青灌缝处治,做到防患于未然,将病害消除在萌芽状态。 抓好养护施工“小细节”。在道路养护中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把好每道工序关口;同时根据季节特点,强化对道路经常出现的翻浆、坑槽沉陷等病害的处置力度,把处治、修复与补强结合起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做到处治一处,成功一处,根治一处。 提前防控应急“小苗头”。积极总结借鉴以往应急处置的经验,对应预案进行细化完善,认真做好应对大风、阴霾、防火、交通事故援救等灾害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准备,充实救援队伍,储备应急物资,积极组织演练,畅通值班值守联系,全力保障道路的安全畅通。 文/图 本报记者 宋树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