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潍坊新闻·民生 |
第03版
潍坊新闻·热线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在华东局和潍坊市委的努力下,华大建立了,校址选在城东的乐道院,在坊子设一个分校,校址选在原日本领事馆院内。学校设大学预科部和临时研究班。预科部招收高中肄业和初中毕业的学生,学习期限暂定为一年;研究班招收高中毕业和大学肄业的学生,学习期限为二至三年。 从筹办招生到正式上课仅用俩月 1948年6月初,学校分别在山东的《大众日报》、潍坊的《新潍坊报》登出招生简章。简章上写明学校是“为了培养新民主主义建设人才”而建立。“学校全部实行供给制。”“具有初中毕业学历或同等学历,年满17周岁的青年”都可以报考。 华大的招生简章,对潍坊市青年学生来说,是前所未见的。大家觉得非常新鲜,许多学生到招生办事处询问如何报名、如何考试。潍坊市的联合中学、师范学校、新华中学、青年中学等学校的大量优秀青年,以及上海、青岛等地慕名前来潍坊的青年学生、工人,还有中小学的青年教师,共约600人怀着革命激情报考了华大。 学校从筹办、招生到正式上课,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9月4日举行了开学典礼。 当时还处在革命战争时期,华大是一所革命大学,是培养干部的新型学校。学员享受供给制待遇。学习生活是半军事化,既艰苦又紧张,与现在的正规大学是不相同的。 学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开设的课程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论人生观》等。同志式的革命友情把同学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大家在特殊的年代里,铸成了一个特殊的革命群体。 实行供给制管吃管住还管发衣服 潍县首富丁叔言的侄子丁伟志和他的一些要好的同学一起考入了华大的预科班。 丁伟志在《踏上征途》一文中回忆说:“我们这一群中的大多数人都考进了华东大学。文化考试倒是认真考了,可是好像没有听说什么人被刷下来。大体上也就是凡具有初中以上程度的,一概照单全收了。也正是因为录取的学员够上大学文化程度的不多,所以学校把大部分人编在了预科,并分作一、二部。另有学历较高的一些大学生,则编成一个‘研究班’。研究班和预科一部,设于近郊的乐道院,预科二部设于距潍城三十多华里的坊子。马紫、马锐、丁铮、杨毅、高洪等人分到了预科一部,郭钊、清崑、王澎、刘奇和我,分到了预科二部。当时我们迷迷瞪瞪,并不真正明白这次‘高考’对我们的意义,进了学校才知道我们从此算是正式‘入伍’了。标志就是从此开始享受供给制,不但管吃住而且管穿,刚刚入冬就给所有学员发放了不带军装标志的、里外三新的棉军装。‘入伍’,就意味着从此便参加了革命,成为革命队伍的正式成员。迈开这一步,其重要意义在几十年后更是日益彰显:它是我们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从而得以终身享受‘离休’待遇的根据。” “在华东大学的学习生活,不像我们入学前幻想的那种正规大学的样子,只是听大报告,读小册子,开小组会。中心自然是学习政治,提高认识,改造思想。不过方法上倒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丁伟志回忆,华大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对于他们这群已经倾心革命的青年来说,真是如鱼得水,非常适应。不懂得韬光养晦的他们,很快就显山露水,成了学习和各种课外活动的骨干。 参加书面考试后 五人一同被录取 潍县县立中学的谭俊升也考取了华大预科班。他在《我在华东大学的日子》一文中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述。 当年他和李云德、孙承兴、姚桓、张传甲等四人一起报考了华大。他回忆说:“8月8日,参加华东大学的书面考试,写一篇作文。统一命题:《我的志愿》。我记得我写的内容是立志从事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很快就得到通知,我们五个同学都被录取了。8月下旬,一起去华东大学报了到。” “我们最关心的是学校的建制和教学情况。在与老师同学的交谈中了解到,在建校前,华东局调集了原来解放区的华东建大、山东大学和从上海、延安到华东华中地区的一批文教干部和教师。校长韦悫是著名的教育家(上海解放后任副市长、建国后任教育部副部长),副校长张勃川(后调外交部任司长、驻外大使),秘书长俞仲武(浙江解放后任教育厅长)、教务长刘雪苇(在延安抗大当过教员,毛主席著作里几次提到他,后任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长)。教师有李忠融、何丰、车载、王淑明、朱维基、胡考等知名教授。学校设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三个研究班和预科一部、二部。一部主任蒋迪云(后任上海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二部主任张一夫。校本部、研究班、预科一部都在乐道院内,二部住坊子。” “说来也巧,宣布编班时,我们五个人都被编到预科二部二班二组。班主任竟是联中初中部二年级时的班主任糜白尘老师。他亲切地告诉我们说:“你们考进了华大,我也调到华大来了。”真是令人激动。对华大的陌生感一下子没有了。 预科一部、二部的教学内容大体上是一致的,教师有不同。二部的课程有时事学习、文学欣赏、中国近代史三类。二部有四个班。四个班学员集中在食堂上大课。星期一上午,多半是形势报告,作报告大多是秘书长俞仲武老师,教务长刘雪苇老师或者是部主任张一夫老师。 文学欣赏课主要印发了现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以自学为主。现代文学作品中,主要是鲁迅、郭沫若、茅盾的作品以及解放区作家的作品。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一篇是讲真州漕运的。一位年老的老师专门作了讲解。 中国近代史是系统上的,一期一期发讲义。重点是革命史、党史,一直讲到抗战胜利。另外,还印发了许多篇革命文献,毛主席的著作,以及延安整风文件等等,让学员自学。 除了上课听报告、看文件、看材料、小组讨论、大会发言外,文娱活动很活跃。歌咏赛歌,老区来的学员演秧歌剧,上海来的学员唱越剧,还有乐器演奏,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文娱骨干中,女学员占优势。胶东来的汤晓,上海来的宣爱华,唱歌演戏受到师生的欢迎。 “我们要好的五个人,唱歌演戏都不行,我们也有我们的玩法。我们都喜欢打篮球、排球和乒乓球,是这方面的积极分子。二部校园里有个排球场,校园隔壁坊子电厂的门前有个篮球场,这是我们玩的地方。有时没有球打,会将两条手帕卷在一起当个小球,人分成两帮,玩耍大头的游戏。学校里没有乒乓球台,星期天回到家中同去东关俱乐部打乒乓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