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潍坊新闻·民生

第03版
潍坊新闻·热线
 
标题导航
校长学历颇高办学经验丰富
2015年11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长学历颇高办学经验丰富



  华东大学在潍坊特别市成立后,华东局直接任命韦悫为校长,他是一位富有办学经验、学历很高的革命领导干部,曾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在华大期间,韦悫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经常深入基层与教师座谈教改和思想教育问题。他平易近人,工作认真负责,深得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华东局直接任命的校长经验丰富
  华东大学在潍坊特别市成立了,并且进行了招生。但华大的校长却不是由潍坊市委委任的,而是由华东局直接任命的。他不是同学们所认为的文化程度不高而革命经历很长的领导干部。他来了之后,同学们才知道,他是一个富有办学经验,而且学历很高的革命领导干部,曾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他的名字也有些奇怪,叫韦悫。
  韦悫生于1896年9月15日,广东香山县翠微乡人。他的祖父叫韦植生,原是个雇农,曾在上海务工。父亲叫韦樵荪,是个中医。韦悫自幼读书,进过私塾,读过小学,后来又上了中学。少年韦悫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和卖国外交,带头把辫子剪掉。他赞成和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并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广州的革命党人深受鼓舞,于10月25日策划爆炸刺杀清廷新任广州将军凤山的行动。少年李沛基自告奋勇担任执行爆炸任务,凤山被当场炸死。当时年仅15岁的韦悫也参加了这一行动,因而遭到清廷两广总督张鸣岐的通缉和追捕。
  1912年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通过胡汉民拟定派遣韦悫等三名青年赴英国留学。但是因为二次革命发起,韦悫积极参加讨袁斗争而未能成行。
  1914年2月7日,韦悫乘轮船远赴英国,于3月28日抵达伦敦,开始了国外的求学生涯。他先到英国距多佛尔东北不远的代耳的一所学校学习,为进入大学做准备。
  1915年2月,他取得格拉斯哥大学的入学资格,选学机械工程。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对英国宣战,伦敦战争阴云密布,不再适宜读书。3月,韦悫决定转往美国留学,夏季进入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当时,他思想有所转变,认为“实业救国”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研究民主革命和学习社会科学更为重要,遂改选哲学为主科,政治学为副科。
  1918年大学毕业,韦悫取得文学学士学位。接着又进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研究生。1920年6月,他与旅美华侨、芝加哥唐人街创建者梅宗周的女儿梅美恩恋爱结婚。同年冬季从研究院毕业,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韦悫曾参加党地下斗争宣传抗日
  1921年,韦悫学成归国,在广州岭南大学任教。后出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外交部秘书兼孙中山秘书。曾代表中国出席太平洋教育会议,并在会上发言。
  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成立,韦悫任外交部秘书兼国际司司长。1928年后曾任上海特别市教育局局长,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抗日救国的各种活动。首先,接办了上海进步舆论界的权威报纸《上海译报》,任总经理。接着,又创办《上海周报》,任总编辑。一直工作到1942年9月。
  在此期间,韦悫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宣传抗日,宣传民主,并参与了接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工作。他的革命活动引起蒋介石在上海的走卒吴开先、潘公展的注意,他们辱骂韦悫为“隐蔽的共匪”,并企图绑架他。
  新四军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得悉这一情况,要韦悫离开上海到新四军所在的解放区去工作,韦悫同意了。
深入基层参与教改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1942年9月,韦悫离开上海,到苏北和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任江淮大学校长。1943年,他由陈毅、张云逸介绍秘密入党,长期为秘密党员。
  1948年夏,韦悫奉华东局之命到潍坊市筹办华东大学,并被任命为校长,任职至1949年5月,为大军解放江南,培养了两千多青年干部。
  在华大期间,他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经常深入基层与教师座谈教改和思想教育问题。他为人平易近人,工作认真负责,深得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韦悫被调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9月,他作为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参加开国大典,11月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后来又兼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等职务。同年,他发表了《共同纲领底教育政策》《略谈新民主主义教育》等文章,论述了新民主义教育的内容、方法、实施和政策,以及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他还陆续撰写了有关教育的文章五六十篇。
  1959年,韦悫被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直到1960年,他才公开共产党员身份,正式参加组织生活。1964年1月,韦悫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深受师生们欢迎 获赠昵称“韦壳”
  1964年夏天,经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的提议,中央调韦悫到福建华侨大学任代理校长。
  为什么只是代理校长呢?因为当时的华侨大学直属中侨委领导,廖承志担任中侨委主任,1960年华侨大学成立,由廖承志兼任华侨大学的首任校长及党委书记。可是由于廖承志常驻北京,没时间到泉州直接领导华侨大学,几年来华侨大学实际上没有内行的、有才华的校长领导教学,教学质量抓不上去,师生意见较大。所以,廖承志提议请离休的韦悫担任校长,韦悫同意了。因正式手续一时办不下来,所以先聘任其为代理校长,韦悫本人也乐于接受。
  由于韦悫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的博士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著名华侨学者,他的到来受到华侨大学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韦悫没有辜负众望,他首先调整和安排好学生的课程与教师的科研,而后就做师生的思想工作。他每次开大会都是作学术报告,或者是实事求是地说一些勉励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的话,很受师生欢迎。
  当时韦悫已近七十岁高龄,但身体十分健康,面色红润,时常穿着雪白的网球运动装。他剃了一个光头,脑袋又光又亮,像个“椰壳”。华侨大学的学生们背后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韦壳”。这不是对他不敬,而是一种善意的玩笑。学生们内心对他是十分尊敬和爱戴的。
  但这样一个好校长,在“文革”中被当成“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来批斗,有一次竟然在被斗时昏倒在台上。
  “文革”后期,华侨大学被解散,韦悫回到北京和妻子一起度日。他的妻子病逝后,他到湖北省宜昌市投靠外甥女。
  1976年11月25日,韦悫在湖北省宜昌市病逝,终年80岁。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