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潍坊新闻·民生

第03版
潍坊新闻·热线
 
标题导航
送走革命战士华大山大合校
2015年11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送走革命战士华大山大合校



  1949年2月,华东大学组织干部、学员共1500人,随同解放军渡江南下。在组织南下的同时,学校又从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招生,在校学生达2000人。学校也逐步向正规化大学过渡。1950年底,学校全部迁到青岛,一面继续进行教学,一面准备合校。1950年3月15日,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正式合校。至此,华东大学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华大招生吸引臧克家的儿子入读
  1949年11月中旬,华东大学在济南再次招生,招收中学毕业或大学肄业的学员。从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来了许多知识青年考入华大。著名诗人臧克家的儿子臧乐源与臧乐安就在这时进入华东大学。
  生于1929年8月的臧乐源回忆起当年的入学经历仍然印象深刻。他说: 
  “1949年1月,我和弟弟臧乐安从上海回到诸城县西南乡臧家庄。村里写介绍信,又推到区里、县里。当时华东区教育厅设在益都,我们又找到益都,最终获得推荐,可以考华东大学。”经过层层推荐,臧乐源、臧乐安兄弟获得了华东大学的考试资格。他们来到济南,报名后参加了华大的入学考试。
  臧乐源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考试并不复杂,只是写一篇作文。他说:
  “‘为人民服务’,这就是考试题。”
  他们都考取了,分到社会科学院一部二班上课,借住在齐鲁大学的校园里。
  关于华东大学的校园生活,臧乐源回忆说:“华东大学是供给制,吃饭穿衣都是军队待遇。每个季节还会发必备品。夏天发蚊帐,冬天发被褥。每个月发肥皂、毛巾、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
  “每三天吃一天白面,中间两天吃窝窝头”,“一个月有10%的细粮,也就是三斤。每到吃细粮的日子,大家都很高兴。”
  他记得在学习过程中,还参加了抢险、土改和校园劳动。臧乐源说:
  “1950年夏天,黄河发大水,我们都去抢险,把裤子的裤口扎起来,装满沙子去加固河坝。1950年3月到5月,我们还参加了济南郊区的土改。”
  “在齐鲁大学住的时候,还参与修青年路,一边唱歌一边干活。”
学俄语如饥似渴随时随地背单词
  1950年5月,华东大学根据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精神,设政治、文学、史地、艺术、俄文五个系,可以自愿报名。臧乐源、臧乐安与同学们一起考虑分系。
  回忆起报名转系,臧乐源记忆深刻:  “一天晚饭后,宿舍同学就在一起商量转系的事。有位同学提议说,谁如果学会了俄语的卷舌音‘p’(打嘟噜),谁就转到俄文系。于是宿舍同学就开始练习卷舌音。我弟弟很快就学会了,他就选了俄语系。我对俄语不感兴趣,就选了政治系。”
  臧乐安也曾回忆了他在俄文系学习的情况:    
  “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俄语。每人都有一个记单词的小本,从不离身,从早到晚跟随我们到教室、会场、食堂,就连上厕所也不丢下,这对学俄语起了很大作用。”
  “我的老师金诗伯是俄籍犹太人。1948年任教于华东大学,很受学生喜欢。1951年合校后,他和学生徐世琳结了婚,后来还加入了中国籍,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臧乐安对俄语老师金诗伯的回忆。
  1951年,华大与山大合校后,臧乐源留校工作,臧乐安则转入哈尔滨外专继续学习。

与同乡到济南 一起考取华大
  笔者和杜承绪都是潍县人,又是同学好友。1949年6月初,笔者和杜承绪一起到济南,报考华东大学社会科学院。
  当时华大正在向正规化迈进,考试已经不是只有一个作文题了。当时考了四门课程:政治、语文、数学、史地。我们考取了,编排在社会科学院四部十三班学习。部主任是钱冰,班干事是韩英。我们住宿和学习是借用的齐鲁大学的教室和宿舍。因为班级多,教室少,我们有时就在室外僻静的树下上课。老师有一个带有支架的黑板,一把椅子和一个小型扩音器,每个学员发了一个马扎和一个有背带的垫板。我还记得车载教授给我们讲哲学时就是在树下进行的。他讲的理论深入浅出,举例生动活泼,时常赢得我们这些初学哲学的青年们的掌声。余修教务长给我们讲时事政策,并讲过马列主义基础。
  我们班上有二十几个人,分为五个小组。我们是第三组,有五个人,除了我和杜承绪之外,还有王剑华、刘晓桐、白节箴。王剑华也是潍坊人,刘晓桐、白节箴则是从外省来的。我们一块学习,一块讨论,一块谈心。还经常一块到千佛山、大明湖玩耍,我们五人成了好朋友。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我们也参加过“治黄”和劳动,情况和臧乐源说的基本一样。不过我和杜承绪在参加“治黄”劳动时被分配在“民运”组,即负责救助受灾的河边居民的工作。正遇到黄河决口,我们被河水围困在一个岸边的小山头上,度过了七天的缺粮生活,以吃树上的小枣度日。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省文教、宣传、新闻、出版等部门干部力量薄弱。山东省委决定,从华东大学选调学生400余人,除留校30多人任干部外,其余都分配在山东文教、宣传等部门工作。教育学院从华大划出,成立了独立的教育学院,后来改名为山东师范学院。华大的附属中学交由济南市管理,后改为实验中学。华大社会科学院分系时,我和杜承绪选了政治系,刘晓桐、白节箴选了中文系,王剑华选了艺术系。这样我们五人就不在一起了。
奉命迁到青岛 华大山大合校
  由于华东大学在济南没有校舍,以前军管会拨给的中学校舍,因为中学恢复上课,均已陆续归还。借用齐鲁大学的校舍,也非久远之计。上级决定华东大学迁去青岛与山东大学合校。1950年底,学校全部迁到青岛,一面继续进行教学,一面准备合校。
  1950年6月25日爆发朝鲜战争,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派第七舰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10月,中国人民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组织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2月,已在青岛的华东大学,展开全校动员,近1000名学生报名,最后批准120余人参加志愿军,这是华东大学送走的最后一批革命战士。学校开了欢送大会,全校师生庄严而热烈地给他们送行。笔者的同学和好友杜承绪就在这一批革命战士之中。
  1950年3月15日,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正式合校。至此,华东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光荣历史使命。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