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潍坊新闻·民生

第03版
潍坊新闻·热线
 
标题导航
余修主持教务深受师生欢迎
2015年11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修主持教务深受师生欢迎



  华大的第一任校长是韦悫。1949年5月,上海解放,韦悫被调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华东大学校长由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彭康兼任。期间,华大来了一位新教务长余修、负责日常的教务工作。余修不仅担任学校行政领导人,还兼任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政策课的讲授任务,他讲课内容翔实,分析深透,语言生动,针对性强,令人心悦诚服。

彭康领导华大期间培养大批人才
  彭康,字子劼,1901年8月26日生,江西萍乡市上栗县人。于1916年毕业于萍乡中学。1917年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实习半年日文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高中部。
  高中学业结束,彭康直接升入该校大学部哲学系学习哲学,毕业后获博士学位。彭康在日本时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回国,次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正处于革命低潮,大批共产党员被屠杀的时候。他在上海与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共同组织“创造社”,并任该社理事会理事、党组成员。1930年2月15日,与鲁迅、郁达夫、郑伯奇等51人共同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联盟”。同年4月为掩护同志被叛徒出卖被捕。
  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党组织的营救,被关押7年之久的彭康被无条件释放。彭康在监狱中英勇不屈,出狱后即奔赴战斗岗位。
  建国后,彭康历任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兼宣传部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1952年率代表团赴东欧各国考察文教事业。
  彭康明确提出:“华大应当多培养一些革命和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这就是最大的政治,也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华大在他的领导下,为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培养出了大量人才。在“文革”中,彭康在陕西被迫害致死。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才得到平反昭雪。
余修任教务长负责日常教务工作
  在彭康兼任校长期间,华大来了一位新教务长余修,负责日常的教务工作。
  余修,原名鲁广益,又名鲁方明。1911年5月2日出生于济南北郊沃家庄、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但同时也是一个革命之家。其父鲁佛民是山东“一战”时期的中共党员。1923年春,余修随其父到青岛,其父在青岛督办公署政务科任职。余修就读于胶澳中学。他14岁时就由关向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担任支部书记,还被推选为共青团青岛地委委员。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校方勒令退学。之后,由组织安排返回济南。
  1927年,余修考入济南正谊中学高中部学习,同时参加共青团山东省委工作。1928年,余修在《济南日报》主编《晓风》副刊,并成立了进步青年的文艺组织“晓风社”。
  1929年,山东党团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余修也受到敌人注意。余修的哥哥鲁伯峻也是山东早期的共产党员、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所枪杀。其父鲁佛民也受到反动当局的通缉,后来出走北平。余修由组织安排到了北平,与其父暂住在一起。
  1931年秋,余修进入北平弘达学院高中三年级就读,翌年考入中国大学国学系学习。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余修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一。同时参加市学联工作,主编《北平学联日报》,组织领导了北平文艺青年救亡协会的成立及各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于1936年11月成立了北平作家协会,开展抗日救国工作。
  早在1936年2月,余修就经邹韬奋的弟弟邹思询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因进行革命活动被捕入狱,后经吴承仕、于树德努力营救,获保释出狱。大学毕业后,由齐燕铭介绍到北平市立女子中学任文牍员兼初一国文教员,并秘密进行革命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余修在敌寇入城的第三天,化装逃出北平,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又经周小舟谈话,由柯庆施带队于9月底到达延安,踏上了八年抗战的革命历程。
讲课生动深透 颇受师生欢迎
  1949年,余修奉命调回他的故乡济南,任华东大学教务长兼党组成员,协助校长彭康和副校长处理学校的日常工作,并具体安排教学事宜。
  余修不仅担任学校行政领导人,而且还兼任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政策课的讲授任务。当年笔者在华大学习,有幸聆听了他的讲课,深受教益,他讲课内容翔实,分析深透,语言生动,针对性强,令人心悦诚服。
  华东大学迁到青岛,与山东大学合校,余修任副教务长,党组副书记。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余修出任山东师范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他在百忙之中,还在该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兼课,并经常给全院师生做时事政策报告,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1953年2月,笔者调到青岛建筑工程学校当政治教师。1955年,笔者曾去山东师范学院拜见余修,并且再次聆听了他讲马列主义基础课。
  1956年,余修出任山东省副省长期间,和笔者的舅舅王统照是同事。当时王统照担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省文联主席,在余修领导下工作。有一次笔者到济南出差,顺便去看望舅舅。正遇到余修在舅舅处谈事,他邀请舅舅和笔者一起去吃饭,席间余修谈笑风生。他说:“我和你舅舅合作得很好。”他还勉励笔者说:“要做一个好的政治教员,努力为党工作。”
妻子患病去世 余修悲痛不已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从文教战线上开始。余修首当其冲,被打成“三反分子”,“孔老二的孝子贤孙”,“死不悔改的走资派”,进行了无情的批斗,达数年之久,并株连家人,余修的夫人倪萍也被强迫劳动,1969年9月6日,倪萍在强迫劳动中突发脑溢血去世,余修悲痛不已,抱憾终生。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党中央为余修平反,恢复了余修的名誉,任命为山东省人民政府顾问,1980年又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和党组领导成员。
  1984年12月下旬,余修正在参加中共山东省委扩大会议,因过于劳累,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12月25日逝世,终年74岁。
  余修不但是一个革命者、领导者,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和作家。他的遗作有诗歌《扬帆集》,散文《往事集》,《鹊华诗草》,《余修文集》等。
  本期图片由丁永志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