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2015巴黎气候大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摒弃零和博弈思维
2015年12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摒弃零和博弈思维



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发表重要讲话
  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在法国巴黎布尔歇展览中心开始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上图)。习近平表示,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巴黎大会应该摒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和担当,实现互惠共赢。
重要讲话 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巴黎大会要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巴黎协议应该着眼于强化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要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协议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引领绿色发展;应该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发达国家要落实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应该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阻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
  习近平指出,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我们要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习近平称巴黎大会应该摒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习近平强调,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目前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习近平最后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作出贡献。
会见奥巴马 中美应坚持不冲突不对抗原则
  习近平当天在巴黎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中美关系发展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习近平指出,当前形势下,中美两国要牢牢把握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原则,从双边、地区、全球各个层面推进两国务实交流合作,同时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确保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习近平指出,中美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坚持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分歧。关于台湾问题,习近平指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共同利益。希望美方以实际行动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奥巴马表示,当前形势下,美中两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双方在更广泛领域保持协调合作十分必要。美方愿同中方一道,通过战略与经济对话、两军磋商等机制,就双边合作、国际安全、宏观经济、气候变化及热点问题保持密切沟通,这符合美中两国及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美乐见台海两岸关系保持稳定发展。
  两国元首一致认为,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为强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重大挑战提供了重要机遇。两国元首重申双方2014年11月发表的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和2015年9月发表的气候变化元首联合声明。双方强调将加强合作,并同其他各方一道,使大会达成有雄心、成功的成果。

背景资料
《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1994年3月21日生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
  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并通过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对2012年前主要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具体规定。这是目前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强制性量化安排的唯一一份协议。
  《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开始生效。根据这份议定书,从2008年到2012年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192个缔约方批准了这份议定书。
  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该议定书,但2001年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增加美国经济负担和发展中国家未参与减排为由宣布退出。
  《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将于2020年到期。这意味着,今年年底能否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新协议将直接影响2020年后全球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