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乡村游 魅力青州行”之八 位于青州市弥河镇的赤涧村,如村民所说“不靠山、不靠水”,却把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去游玩,游客们赞不绝口,赤涧村到底有什么特色之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一行来到了赤涧村,开始了一天的精彩体验。
赤涧粮站,军粮调转援前线 进赤涧村后不远,有一座别具特色的“益都县赤涧粮站”纪念馆,进门东侧,墙上挂着63张毛主席照片,从毛主席青年时代到晚年生活,从战争时期记录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珍贵的资料把毛主席在各时代的工作、生活连贯了起来。照片墙下,是博物馆成立后,村里在各地收来的战争纪念品:有各式各样的子弹炮弹、发报机、枪套、红军背包……一下子把游客带回了几十年前艰苦的抗战生活之中。 从照片墙左行,陈列着曾经为粮站服务过的各种农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细心地将各种农具分类摆放整齐,益都县赤涧粮站支前纪念馆名誉馆长吴兆收为记者一行介绍了各种农具的用途。除了农具,本村村民还捐赠了不少家中老物件,有梳妆盒、小方凳、老木门等,那木门就安在纪念馆中粮站办公室上,办公室是后来复修的,仿照当年粮站站长办公场景,室内西侧还有一个出自明朝衡王府的“保险柜”,满含历史痕迹。 曾任益都县章庄区粮库主任丁玉三先生的《我对赤涧粮站的回忆》一文中写道:“在战火纷飞的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由全面进攻转向重点进攻我国陕北、山东解放区……当时赤涧粮站发动群众储运、加工军粮,支援前线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战争紧张,不仅仅是赤涧村以及附近几个村镇,从临朐、广饶、寿光等地前来的老百姓纷纷运粮来此,为了避免被特务盯上,他们在藏粮的过程中群策群力:挖土屋、垒双墙、砌重堰、造假坟。粮食运到赤涧后,几千人响应号召,在几天内就把粮食做成熟食。在运往前线的过程中,没有交通工具,当地老百姓挑扁担、推小车,为前线战士送上了充足的食物。 纪念馆中,还陈列着水车、粮仓、清朝官宦人家的马车等珍贵文物,村民热火朝天干农活,踊跃缴粮支援前线的场景,似乎就在昨日。 采摘胜地,一年四季果不同 离开纪念馆东行,有一清澈湖泊,每年有大量游客前来垂钓。清风徐来,水波荡漾,坐在青石旁,等鱼儿上钩,自是难得的体验。在赤涧村,不仅有垂钓这一项可以体验农家生活的项目,在农业旅游基地,一年四季游客都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 元旦前后,红艳艳的草莓就要成熟了,走进草莓基地的高温大棚,一片绿色苗木上开着白色的小花。赤涧村村支部书记赵强介绍,这里所有的水果都不使用农药,可以放心吃。“我们村里人都来买,要是谁家亲戚朋友怀孕了,别的水果怕有农药不敢吃,来我们这里可以吃个够。” 等每年开春,樱桃、蓝莓等水果就要成熟了,夏天有桃子,秋天有葡萄,一年四季,这里都有水果可以采摘。除了水果,基地里还种植着韭菜、芹菜、西红柿等蔬菜,绿色有机,生长过程无农药,游客们都可以采摘。 赵强说:“现在的小朋友,都不了解玉米、麦子是怎么长出来的。我们这里有亲子教育园区,开设了家庭农场、开心农场,市民可以承包土地,享受亲自栽种的乐趣。”据悉,家庭农场有温室大棚、室外土地,还有供住宿的房舍,小朋友们来这里亲自栽种,可以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培养了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如果市民不方便亲自照顾土地,还可以下载相关手机APP,与工作人员互动,请他们为自己的粮食作物浇水、除虫。 青州市旅游局在赤涧村开发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村里设计规划发展,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特色村。现在的赤涧村农业旅游还在不断地发展中,在未来,村里将建成特色农家乐,种植更多的水果蔬菜,还将引水成河,种植观赏荷花,河中飘荡着几叶小舟,炎炎夏日,给游客们带来浪漫的清凉。 文/图 本报记者 侯晓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