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赫因病去世捐献器官和遗体,睹物思人家人泪湿衣襟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往往是欢声笑语的源泉。但这欢声笑语对昌邑市奎聚街道马洪斌一家来说,却已是久违。孩子小时候最爱坐的小椅子,角落里已经洒落些许灰尘的照片,那间本是留给孩子的卧室……总是勾起他们对孩子的回忆,泪水伴随着声声哽咽打湿衣襟。2013年,他们家唯一的孩子马赫因病去世,捐献出了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减少了别人的痛苦,也为医院专家早日研究出罕见病的治疗方法做出了贡献。只是,这个家,却少了欢声笑语,多了声声哽咽。虽然一切早已看开,但是对于孩子的思念,却未曾减少。 悲痛追忆 哽咽声此起彼伏 12月5日上午,阳光和煦,昌邑市奎聚街道的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在寒冷的冬季看来,还算热闹。只是这份热闹与喧哗于三和苑小区的马洪斌一家来说,看上去却有些格格不入。74岁的奶奶想孙子了,47岁的姚文芹也思念着孩子,两个人的哽咽声此起彼伏,让同样想念儿子却不得不坚强撑家的马洪斌有些局促不安。 “好了,好了,都过去了。”马洪斌努力安抚着母亲和妻子,但是看到她们什么都不说,只是捂着脸哽咽,他也有些沉默了。马洪斌知道,她们又想孩子了,其实他也想。 2013年7月12日,是他们永远忘不了的日子。那一天,他们最爱的儿子,奶奶最疼的孙子马赫,走了。当时马赫只有17岁。马洪斌和妻子在悲痛中难以自抑,他们想了又想,决定捐献孩子的遗体和器官。他们已经痛苦万分,希望孩子的离去可以给其他的家庭带去欢声笑语,也希望儿子的遗体能有助于医学专家对儿子所患的罕见病脑部“结节性硬化”治疗方法有所突破,为同样患该病的家庭带去福音。 “最初我们对器官和遗体捐献也没什么概念,是在报纸上看到了相关的报道。认为孩子还小,应该留下点东西。”马洪斌说,一点点做通了母亲的工作,在昌邑市人民医院,马赫的眼角膜被成功摘取,而他的遗体也无偿捐献给了潍坊医学院。仅留一份浓浓的思念于家人心底,久久不能忘怀。 深深思念 儿子旧物常常勾起她心底的回忆 回忆起儿子在的日子,坐在一把老式椅子上的姚文芹用手捂着脸,从最初的偷偷抹泪到最后的小声啜泣,她强忍却难忍这思念之苦。 那把小椅子是她的儿子生前最爱坐的。从蹒跚学步到后来的活蹦乱跳,儿子的世界总少不了那把小小的椅子,他们本来打算拿到新房给儿子坐的,只是儿子却没来得及住入新房就走了,徒留这满是儿子气息的小椅子与他们作伴。“我们住的是回迁房,2013年5月底拿到的钥匙,但是那时候儿子一直在医院。收拾好了儿子的卧室,拿来了儿子最喜欢的椅子,只是儿子却没能住进来。”姚文芹抹了一把泪水,又回忆起两年前的情景。 “儿子很懂事,很少任性。”姚文芹说,马赫早在5个月大的时候,便被确诊为脑部“结节性硬化”。医生告诉他们,这种病在世界上都是非常罕见的,没有根治的方法,他们的儿子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当时便有人劝他们再要一个孩子,但是他们并没有那个打算,他们只想把马赫的病治好,吃再多的苦也要治好孩子的病。 由于身患重病,马赫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流利地说话,也因为如此,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进入学堂,享受一个孩子该有的欢乐。“知道别的小孩去上学了,他也羡慕,但是他从来不闹。”姚文芹说着,泣不成声。 白发老人忘不掉过去的点点滴滴 因家人锲而不舍的求医治疗,马赫从5个月长到了5岁、10岁,一直到2011年,他15岁,病情突然加重。此时此刻,马洪斌一家又被告知,马赫除了患有脑部“结节性硬化”外,还患有脑瘤。这对这个不幸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伴随着一次又一次住院,一次又一次抢救,马赫渐渐没有了自主呼吸,最终他还是走了。 由于一直被病魔缠身,照顾马赫的任务更多时候便落到了奶奶身上,寸步不离的照顾,马赫和奶奶最亲了。一直到现在,老人都没有从孙子离去的悲伤中走出来,“马赫最懂事了,最疼奶奶了”“他很少会哭,也不闹着让我带他出去”“他总用小手拉着我”……一句句并不衔接的话语诉说着老人对孙子的想念,那是她唯一的孙子,是她从小看到大的懂事的孙子。 看到老人激动不已,马洪斌一遍遍劝母亲“不要再说了,别再想了”,只是仍旧拦不住老人对孙子的想念。“马赫跟我最亲了,记得有一次他爸爸妈妈要带他出去,我没跟着,他们走到楼下了,马赫又跑回来,抱着我,拉着我的手,让我一起去。”老人仍旧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 “我想孩子的时候就拿出那时候的报纸看看,眼睛不行了,得戴着老花镜看。”马赫的奶奶说,当年她的孙子去世捐献器官后,《潍坊晚报》曾经报道过,那份报纸她一直珍藏在家里,想孙子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只是看着看着泪水就打在了报纸上。 家人心愿 七旬老人想去济南祭奠孙子 “有时候带他出去玩,他跑着跑着看我跟不上了,就在原地蹲一会等我,等我快跟上时,再跑跑,再等我……”“孙子长得可俊了”……对于孙子的记忆,老人总也说不完,过去日日夜夜的陪伴,仿佛还在老人眼前,老人还是接受不了孙子已经离开她的事实。 孙子离开已两年了,老人希望有一天也能去看看孙子。“我年纪大了,孩子怕路太远,我来回颠簸身体受不了,可是我想孙子,想去看看他。”老人说到此处,眼泪又簌簌落下来。 “老人一直想去,但是毕竟年纪大了,而且从济南市区到位于长清区的遗体捐献纪念林路途颠簸,需要提前一天去住下,阴历十月初一当天还要起个大早在规定的时间入园,我们年轻人都感觉有点吃不消,更不用说老人了。”马洪斌说。 阴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相关部门一般会把这天定为遗体捐献者家属缅怀祭奠的日子。今年阴历十月初一因马洪斌有事,他们没能去看孩子。“前两年都去了,今年也应该去的。”马洪斌若有所思,如有合适的机会,他希望能带着老人去看看孩子,看到老人经常想念孩子,他心里也不好受。 希望器官接受者快乐地生活 “一切都过去了,其实已经看开了,就是老人心里一直放不下。”马洪斌说,儿子从小被查出身患重病,从小到大治疗不断,后来又检查出患有脑瘤,离开,对儿子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他舍不得儿子离开自己,但是他也不忍心看着儿子遭受太多的痛苦,他希望儿子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没有病痛快乐地生活。 马赫离开后,马洪斌将儿子遗体(器官)捐献证书和眼角膜捐献证书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那上面,还有着儿子生的气息。 马洪斌拿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马赫7岁左右拍的,一张是马赫10岁左右拍的,照片上的马赫眉清目秀,肉嘟嘟的脸上堆着浅浅的笑意,一双眼睛温暖而又有些俏皮地看着前方。“儿子不能陪在我们身边了,但他却给别人带去了光明。”马洪斌看着照片上的儿子喃喃说道。 哽咽声还在继续,思念还在继续,他们希望器官接受者可以快乐地生活下去,正如以前的马赫,脸上永远挂着微笑。 文/图 本报记者 李东杰李早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