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著名城市学家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雕塑,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市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好的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和窗户,是城市灵魂的象征物。近年来,我市公园、广场和道路中心等处曾不断涌现和消失过不同特色、不同质材的城市雕塑,让我们一起去寻找那些见证诸城发展历史的雕塑吧! “城市的眼睛”见证发展历史 说起城市雕塑,相信许多老诸城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位于纺织街北首的“黄道婆”石雕。这是由当年的国营棉纺织厂设计制作的,于1988年落成,以纪念黄道婆作为中国纺织业创始人的伟大功绩。这一雕塑一度成为当地地标性的城雕,后来在人民路拓宽改造过程中被移走。还有就是诸城人记忆最深的建于1999年的九龙雕塑了。该雕塑位于和平街和人民路交汇处,设计造型为9条巨龙腾空而起,龙嘴里往外喷泉,喷水高度达18米。九龙雕塑在和平街拓宽改造时被移至恐龙公园。 现在犹存的雕塑还有位于沧湾公园的几组诸城名人石雕,但因体量过于矮小,不太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诸城市中医院大院里的李时珍雕塑应该是保存时间最长的城雕了,该雕塑建于1987年,为纪念李时珍而建,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另外,潍河公园建成后,园内设置了部分人物铜雕像,造型惟妙惟肖,为市民在公园休闲娱乐时增添了一道景观。潍河公园水上还建有一座大型金属雕塑外形为恐龙的几何变形,通体为大红色,外地人来诸城路过潍河公园时都会看到,这是目前诸城最大的城市雕塑了。 城市雕塑缺乏整体规划 我们得承认,当前行走在我们的城市或者其他城市,经常会见到不少拙劣的、俗不可耐、不知所云的城市雕塑。为什么有些城市雕塑会面临不几年就被整体拆除?这里面除了城市拓宽改造方面的因素外,城市雕塑整体质量低劣是否也是原因之一? 对此,四川美院诸城籍雕塑家董志刚认为,这是由于对城市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对城市雕塑缺乏整体规划所致。城市雕塑往往摆放在公共空间,要历经数代人,它对公众、对城市的影响超过其他艺术。因此,应由城建、文化部门跟专家一起建立一个机构,从总体上规划、管理、指导城市的雕塑,不仅规划雕塑,而且要规划相关“环境”。雕塑就是一个城市的细节,透过这处细节可以感知人类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反映城市的一切文明内涵。所以,城市雕塑还需要专业人士既要在文化上注重挖掘,艺术上追求创意,又要尊重公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习惯。 总而言之,“城市雕塑艺术如何介入公共空间,这是一个政府、艺术家、百姓三方协调、博弈的过程。”董志刚说。 期待名人雕塑为城市“点睛” 坐落在诸城名人馆的舜帝雕塑堪称一个范例。这尊雕塑,彰显着诸城的厚重历史,让来参观的人们一下子了解了诸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让诸城市民油然而生爱乡的情怀。 但类似这样的历史名人展示,在诸城毕竟还不够多、不够精。正如有政协委员提出,在诸城留下足迹的大文豪苏轼,一向只闻其名不见其“身”,诸城城市街头甚至超然台上都没有苏轼的雕塑。作为在海内外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苏轼在诸城竟没有雕塑,对诸城来说毕竟是一件憾事。还有诸城琴派王燕卿、王心葵等琴人为诸城琴派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座城市里却找不到与他们有关的雕塑…… 放眼全国,众多城市近年来争相打出“历史名人牌”,在弘扬历史名人文化上推出手笔。单是在为名人造像上,中山、抚州、温州、宁波等多地已建成或正在酝酿建设单体、群体的名人雕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案例。我们期待着藉此能够整合全市丰富的历史名人资源,为城市留下更多“点睛之笔”。本报记者 秦子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