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12月25日突访巴基斯坦,与巴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短暂会面,双方同意继续和平进程,重启全面对话,共同应对贫困,增进人文交流,并从下月中旬起恢复两国外交秘书级别会谈,这是印度总理近12年来首次访问巴基斯坦。此访在印度国内引发热议。外界评论,这对两国关系回暖具有“象征意义”,但克什米尔问题等诸多因素随时有可能使两国关系再次陷入僵局,两国关系未来如何变化仍需拭目以待。
◥“即兴”之旅 莫迪回国途中访巴 莫迪当天上午现身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出席印度援建的阿富汗新议会大楼的启用仪式。离开阿富汗前,莫迪突然在社交网站推特上发布留言说,回国途中,他将顺访巴基斯坦。 在推文发出3个多小时后,莫迪抵达巴基斯坦东部城市拉合尔,谢里夫亲赴机场迎接。 在谢里夫的私人官邸,莫迪出席了谢里夫孙女的婚礼,并与谢里夫举行了近一个半小时的会谈。在会谈中,莫迪与谢里夫同意继续和平进程,重启全面对话,共同应对贫困,增进人文交流,并从下月中旬起恢复两国外交秘书级别会谈。实际上,访问喀布尔期间,莫迪或明或暗、不止一次提及巴基斯坦。他认为,阿富汗要取得成功,离不开包括巴基斯坦、伊朗在内的邻国相助。另外,要肃清阿境内的恐怖主义威胁,必须确保边境安全,暗指一些恐怖分子从巴基斯坦潜入。
◥反响积极 “你是我们的客人” 巴基斯坦外交部秘书艾扎兹·乔杜里告诉媒体记者,莫迪此访前后持续不到3小时,却直到最后一刻才最终敲定行程。 按他的说法,莫迪在阿富汗致电谢里夫,问回国途中能否在巴基斯坦停留一会儿。“(谢里夫)总理对他说,‘来吧,你是我们的客人,请到这里来,跟我喝杯茶’。” 这是印度总理近12年来首次访问巴基斯坦。2004年1月,时任印度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访问伊斯兰堡,出席第12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峰会。 莫迪突访当天,恰好是瓦杰帕伊91岁生日,同时也是谢里夫66岁生日。 在瓦杰帕伊之前,只有两名印度总理访问巴基斯坦,一个是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他于1953年7月和1960年9月两次访巴;另一个是拉吉夫·甘地,他于1988年12月和1989年7月两度访巴。
◥引发热议 媒体称“生日外交” 莫迪突访巴基斯坦的消息一经公布,随即在印度国内引发热议。部分印度媒体以“生日外交”形容此访。 印度人民党发言人纳林·科利表示,印巴交好有利于地区整体利益。“两国如果可以发展对双边乃至对整个地区和平有利的关系,那将是值得欢迎的举措。” 巴基斯坦外交部秘书乔杜里说,莫迪此访“完全是善意的访问”,双方决定今后增进互动、加强人文交流。 只是,印度反对党国大党全国发言人马尼什·蒂瓦里则认为,莫迪突访是“不负责任”的决定。按他的说法,就在今年8月,两国还因边境冲突取消了原定的高级别对话,过去几个月,两国并没有发生让关系回暖的实质性事件。 实际上,今年夏天以来,莫迪与谢里夫已经两次会面,一次是7月在俄罗斯乌法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另一次是11月在法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期间。 12月早些时候,印度外交部长苏什玛·斯瓦拉杰访问巴基斯坦,成为3年来首次访巴的印度外长。
专家点评 缓和曙光出现但前途依然艰难 因克什米尔争端,印巴两国长期处于对峙状态。2008年印度孟买恐怖袭击更使两国关系一度恶化。2014年5月莫迪上台后,印巴关系出现缓和曙光,但之后仍是一波三折,边境交火时常发生,两国外交秘书级和国家安全顾问级会谈分别于2014年8月和2015年8月被取消。 不过,印巴关系近期出现回暖迹象。11月底在巴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谢里夫和莫迪进行短暂会谈。巴方称,这次“破冰”之举为改善两国紧张关系打开了大门。此后,两国国家安全顾问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谈,印度外长斯瓦拉杰访问巴基斯坦,其间表示两国将重启“全面对话”。 合则两利,斗则两伤。随着最近几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印巴两国政府都已意识到,长期对峙只能两败俱伤。分析人士认为,印巴关系缓和背后有三方面的考量: 首先,巴基斯坦政府正全力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以期实现国家繁荣,印度政府也希望带领国家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需要安定的外部环境作为保障,因此两国政府必须正视分歧,将对话作为缓和双边关系的唯一有效途径。 其次,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峰会将于2016年在巴首都伊斯兰堡举行,莫迪接受邀请将出席此次峰会,两国都意识到有必要为峰会的顺利举行创造良好氛围。 此外,今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启动接收印巴两国加入的程序,这不仅为两国增添了新的合作平台,也为两国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提出了新要求,该组织内的国家也不希望两国关系继续僵持下去。 不过,尽管莫迪此次突访巴基斯坦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具有象征意义,但回顾过往可以看出,高层间的积极互动并不必然推进两国的和解进程,克什米尔问题等诸多因素随时有可能使两国关系再次陷入僵局,两国关系未来如何变化仍需拭目以待。 此次莫迪对巴基斯坦的突访,再次显示了两国关系缓和的热络势头。 新闻背景 “印巴分治”沟壑难填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个国家,1947年英属印度以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获得独立,“印巴分治”有如一把刀,劈开了原本同属一国的领土,沟壑难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属印度的反英运动发展迅速。英国政府被迫改变其对印政策。1947年3月蒙巴顿担任印度总督,与印度各政党领导人、土邦王公等举行会谈。印度国大党要求建立在其领导下的统一的印度,穆斯林联盟则要求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 1947年7月,英国通过《印度独立法案》,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印度先后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内两个自治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直接殖民统治至此结束。印巴两国独立后,印度组成以尼赫鲁为总理的联邦政府,巴基斯坦组成以列雅格特·阿里汗为首的政府。两国各设一个由英王任命的总督,1947—1948年蒙巴顿仍任印度总督,真纳担任巴基斯坦总督。1950、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成立独立的共和国。印巴分治带来一系列恶果,土邦归属问题尤其是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导致印巴战争的多次爆发,使印巴两国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