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老潍县的关阁及围墙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绿瓦阁泥塑群匠心独运
2015年12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瓦阁泥塑群匠心独运



  绿瓦阁又称“鱼店阁”,其北大殿内的“山塑”体现了塑造者的高超技艺和文化素养,是潍县城厢一大历史文化艺术遗产,更是一处著名景观。此阁在解放战争中未受损坏,解放后僧人被遣,阁庙归街道,拆除神像砸掉山塑改成工场。凌云阁曾名白衣阁,清光绪年间曾吸引英国女画家作画留念。在解放潍县战役中,王母阁的阁门拱洞成为防空洞。1951年发现拱门洞顶部裂纹严重,作为危险建筑拆除。
绿瓦阁又名鱼店阁 泥塑群雕栩栩如生
  绿瓦阁因位于鱼店街西首,又称“鱼店阁”。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张大咸拆除原圩门,改建为关阁。同年,道士冯太平化缘在阁上兴建了关侯庙。
  清嘉庆十八年(1813),道士马云化缘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主持僧人盛泉化缘重修。
  阁南有一附院,院门在南去的小巷中,进院门即登九级陡峭台阶上到阁顶。阁上北大殿三间,硬山全覆绿琉璃瓦顶,殿前红色明柱四根。
  大殿东山墙面向鱼店街,有石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大殿前有明万历三十一年鱼店街商家集资铸造的大铜香炉。院西墙前有碑碣数座,北头第一座是用绿琉璃瓦镶顶包边的“明万历裴氏修庙碑”,俗称“琉璃碑”。南头最后一座是清光绪二十九年张昭潜撰文、谭聿祺书丹、刘为刻石的“重修关侯庙记”碑。碑文中考证了关羽的家乡、父母、子女等许多细节,是研究关羽的重要资料。
  北大殿内,正面是高大的关羽塑像,关平周仓站立两旁。墙上是一系列展现关羽生平故事的泥塑群。桃园结义、战吕布、斩华雄、屯土山、失徐州等精彩情节一一呈现。所有人物皆神态自如、栩栩如生,呈现出匠心独运的大师风范。
  这些泥塑俗称“山塑”,是潍县城厢一大历史文化艺术遗产,更是一处著名景观。
  阁门东西两面皆有石刻匾额,东面是“忠扶汉鼎”,西面是“威镇华夷”。相传出自“神笔”刘尔之手,也传说是用赵孟頫题字拼集而成。
  郑板桥署潍县时,慕名来看“山塑”,走到阁门前看到“威镇华夷”四个字,说:“想不到潍县还有四千金摆在这里。”板桥先生用“一字千金”来形容这四个字的艺术价值。
  此阁在解放战争中没有受到任何损坏,解放后僧人被遣散,阁庙归了街道,拆除神像砸掉山塑,改成了工场。在“文革”中也遭到破坏。
  如今,绿瓦阁只剩阁门洞,在默默地祈盼国家保护文物的政策能在这里落实。
凌云阁美景吸引英国女画家驻足
  凌云阁曾名白衣阁,位于韩家堐街南首。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知县郭存谦拆除原圩门改建为关阁。同年,僧人净慧化缘在阁上建起白衣庙。
  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王珍倡捐重修圩墙与关阁时,在阁上东南角增建了“魁星楼”,这是潍县城厢的第一座“魁星楼”。
  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秦甸倡捐重修时,改名为“凌云阁”。阁上北大殿三间,硬山黑筒瓦顶,殿前四根黑色立柱,中间门上横匾书“慈航普渡”,两旁柱上对联是:“白莲座上观音佛;绿柳河边菩萨心”。
  大殿内正中是白衣大士端坐于白色莲台上,墙上是观音三十三种化身的壁画。佛像前是长条白色石雕供桌,中间放白色石雕香炉,雕工精细图案奇巧,都是具有极高技艺的艺术品。
  院东墙前植观音竹,院西墙前植垂杨,院南墙立碑碣数座。院东南角上的“魁星楼”高二丈,立于方形石台之上。上层为四角四脊尖顶凉亭,下层设置钟鼓。楼体外墙中部有石刻“魁星楼”三字,为王珍书。阁貌秀丽庄严。
  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观音出生、出家、得道成佛的日子,善男信女聚集阁上,诵经念佛。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英国女画家艾米丽·乔治亚娜·坎普来潍县旅游,进入奎文门沿南沟街东行时,看到在宏伟的凌云阁与高矗的魁星楼衬托下,跨街一座雕刻精美的石牌坊,周边绿树掩映,街旁店铺生意繁忙,她被这东方城镇的古朴风光所打动,于是画了此处的风景画。
  近100年后的2005年,此画在伦敦的皇家博物馆展出,画框下面有中英文的“中国-山东-潍县-东关凌云阁外”。
王母阁典雅辉煌还曾有石雕蟠桃
  王母阁在玉皇阁以南的东西巷西口,阁建成后,该巷称为王母阁巷。
  清康熙九年(1670),知县连倜拆除原圩门改建为关阁。东关居民谭格等捐款在阁上建起王母娘娘庙。
  阁上北大殿三间,硬山黑筒瓦顶,檐下四根镶柱间透雕门窗,全漆为红色。大殿内正面是慈祥端庄的王母娘娘坐像,两旁站二位侍女,一人捧花篮,一人端蟠桃。墙上是游瑶池、蟠桃会、八仙女嬉戏、七仙女下凡等神话故事的壁画,殿宇典雅辉煌。
  庙院中,殿前有一铸铁香炉,据炉上铭文,铸造于明隆庆年间,不知从何处迁来。西墙前有碑碣数座。东墙前有桃树数株,桃树下有石雕的带叶蟠桃与石盘,直径约二尺,放于石砌方台上。院南有房屋三间供道士住。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道士瑞云化缘重修时,知县何镕题写了“王母阁”,刻石镶在阁门西面拱门上方。清光绪十四年(1885)发生火灾,阁上建筑全部焚毁。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除科举提倡新学,东关商界部分人士捐款在阁上新建普通房屋两座共六间,创办小学一所。后来学校停办,房屋由潍县理教公所悟本堂使用。
  民国十二年(1923),东关保卫团驻此,三年后迁到五道庙,这里又设为明新小学。
  1948年解放潍县战役中,阁门拱洞成为防空洞。1951年发现拱门洞顶部裂纹严重,作为危险建筑拆除,铁炉石桃堆放于路旁。1958年“大跃进”中,铁炉被炼钢,石桃被砸成石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