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同治年间,韩艺、陈传奎、蒯昭晋、陈官良、于茝等董事团成员与上千施工人员辛苦六年,建成雄伟坚固的东关新坞墙。新坞墙与明代炮台衔接处改建了炮台顶部,使之与坞墙浑然一体。为特别防范东来之敌,在鸣凤门、升曦门、游麟门三座坞门的拱门洞上墙体内,各设炮楼一处。2000年,东关坞墙、坞门、谯楼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又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坞墙多处裂纹 修复以应实战 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大雨。坞墙东门南段因地势低洼,积水多日不消,致墙基沉降,造成这段墙体出现多处裂纹。 于是众人便挖沟排水,待地面干后,对这一段进行彻底返工,加大了墙基的厚度和宽度,并在墙基建成后,在墙内外培土形成护坡,高于地面三尺宽为一丈,以减少积水侵蚀。 在重修明嘉靖三十年(1551)为抗击从海上而来的倭寇所修建的炮台时,因原炮台西北两面等长,而坞墙由此向北还有延长,故北面只留两个炮位,其余拆除。 炮台原为砖石结构,因多年未修,坍塌严重。此次重修结构尽量复原,并因当时海盗又复猖獗,修复的炮台要应实战之需。 “清同治重修东关西北炮台记碑”由刘永清撰文,李碧峰书丹,立于碧霞宫中,与明嘉靖三十年的创建炮台记碑并列。(1953年,笔者探访己倾圮的“碧霞宫”和“孙膑祠”时,此两碑仍立在原处。) 由于韩艺、陈传奎、蒯昭晋、陈官良、于茝等等董事团成员“不恤人言,不畏疆御,毅然任事,毫无退缩”,“卒至怨讪者悦服,抗违者顺从”,董事团成员“宵衣旰食,栉风沐雨”,与上千施工人员辛苦六年,于清同治五年(1865),建成了雄伟坚固的东关新坞墙。 同治六年(1866),捻军又来,“相持兼旬无一死者”。新坞墙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史学家张昭潜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写东关坞:“迄今白浪河岸,两城对峙声援联络形胜百倍,行商坐贾沓至纷来,保障万家屹为巨镇”。 居民自愿出钱出力建起新坞墙,遗憾未留下碑记 新坞墙全长1457丈,高2丈5尺,顶宽9尺,下宽1丈6尺,墙上垛口1273个。与明代炮台衔接处,改建了炮台顶部,使之与坞墙浑然一体。 坞墙中间层为夯土,两面为板筑三合土(俗称沙坝)。七座坞门皆砖石结构。各门定名如下:东门名升曦门。西门名庆成门。南门名鸣凤门。西南门名奎文门。西略北门名通济门。西北门名耀武门。东北门名游麟门。 为特别防范东来之敌,在鸣凤门、升曦门、游麟门三座坞门的拱门洞上墙体内,各设炮楼一处。 为与河西岸朝阳门上城楼相对应,在庆成门上建了一座三间九脊歇山黑筒瓦顶单檐的一层谯楼,使两岸城楼在制式上相协调,以利观瞻。其他六座坞门皆未建谯楼。 在兴建坞墙施工六年里,换了五位知县。他们是杨楷技、郭定柱、程绳武、周懋祺、靳昱。知县的支持固然重要,实际上这座坞墙是潍县城厢居民自己出钱出力,在热心公益人士的筹划与组织下克服内外阻力压力,毅然建立起来的一项宏大的民间自卫工程,这在全国是罕见的。然而,却没有为此留下一块碑记。 时过二十多年,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新任知县沈佐绶到任后,“见东关围墙雄壮而沓无片石志之”。他对县衙同仁说“余经过都邑所阅围墙多矣,而宏阔高固未有逾此者”。“有劳不伐者,君子之虚怀也,而无德不报者,吾人之公心也”。“苟书立石,何以劝善”。 沈知县请附贡生郎枢斗对建造情况调查访问,弄清当时的一些情节后,撰写了“追补潍县东关建造围墙碑记”。廪膳生高树棠书丹,刘善经刻石。由李趾麟、张伦长等将碑立于庆成门外南旁。此碑在1950年时尚且还有。
东关坞墙身经百战历尽沧桑,已成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五年(1916)五月,讨袁护国战争在潍县打响。五月六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中,一支由爱国华侨青年组成的“讨袁敢死先锋队”,攻打袁世凯北洋军第五师驻守的东关鸣凤门阵地。敢死队将鸣凤门炸开,突入坞内的革命军与袁军在南沟街展开激烈巷战。 革命军占领潍县后,及时修复鸣凤门被炸部位,但被炸痕迹依然存在。革命军参谋长蒋介石为此制作了一块木制纪念牌,牌上纪念文由蒋介石撰并书,革命军总司令居正署名。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据潍县后,将纪念牌砸掉。 民国十七年(1928)七月二十六日,东关保卫团团总郎咸德,决定卖掉存放在庆成门谯楼内的炸药。在搬运时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拱门顶部受到严重损伤。 民国十九年(1930)四月,自通济门起向北四十丈坞墙发生沉降。街长谭鹏起、陈福临、谭凌阁等人倡捐重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长厉文礼利用玉皇阁拆下的砖石,重修庆成门拱顶,并在拱门顶上新建了五间四面坡红瓦顶的青砖平房,以对应新建朝阳门钟楼两侧的红顶衬房。 1948年4月26曰,我军解放潍县城后,立即展开对东关的攻击。炮火对准奎文门、庆成门、耀武门猛烈轰击,将其拱门摧毁,部队由此进入。 1951年8月,市政府为防止河水涨溢时侵入东关,决定将升曦门、鸣凤门、奎文门、庆成门、通济门、耀武门处改建为装配式水闸。 1981年3月,香港凤凰影业公司经理兼导演鲍方,为拍摄聊斋故事片来潍选外景,选中东关通济门,并在其上搭建道具谯楼。拍摄完成后,道具谯楼留下来,但不久就自然损毁了。 1987年,白浪河城区段改造工程中,将奎文门、通济门重建及相应一段坞墙重修列入计划。通济门是在现有状况下整修恢复坞门原貌,再在坞门顶上新建仿古谯楼。奎文门则是从地基开始建造新坞门,并在其上新建仿古谯楼。 因两坞门原无谯楼,无原始资料可参照,便请杭州园林古建设计院设计。1988年,两座坞门与谯楼工程相继完工。 2000年,东关坞墙、坞门、谯楼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又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